《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课堂上在学生细读文章之后,教师要引领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要明确这个问题,学生要知道,议论文论点往往出现在文章开头,因此要在文中开头找到能够统摄全文的句子。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是:学者先要会疑。也可以是:学则须疑。但要注意,这篇文章是谈学问与怀疑关系的,其疑只在学问的范围内。这也是这篇文章以“怀疑与学问”为题的原因所在。
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就要引出“怀疑”来。怎么引呢?众所周知,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依据的来源又有两种:亲眼见到和别人传说。作者先由国难危急时各种口头消息类比做学问,指出,要知道实际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文中用“做学问也是这样”,可见是类比说理。
但是证据有时候就是无法亲见,那就只能靠传说。那又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因为是传说,就可以随随便便相信呢?也不行。
于是作者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对于传说的话,我们要进行思索,不能随便轻信。由此指出,这就是怀疑的精神。那到底什么是怀疑的精神呢?做学问要重视事实和依据,能亲眼见到的,那是最好的。有些无法亲见,但也不能轻信,要学会思索,辨明“是非”,这就是怀疑的精神。
紧接着,作者为了说明何为怀疑的精神,举例中国古代三皇五帝,又举了腐草为萤的例子,总之就是要不断追问。作者最后总结道: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
那么怀疑的精神,具体来讲,应该包括怎样的过程呢?接着作者具体展开: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一个“由怀疑而思索,由思索而辨别是非”的过程。这三步之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这自然是对怀疑精神的正面展开。那么如果不这样又会如何?于是,作者又从反面进行了论证,指出如果没有怀疑到思索再到辨别的过程,那就是盲从,就是迷信了,并引用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佐证。
整体来看,以上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了怀疑的精神,我们可以辨伪去妄。这当然是从消极方面来谈的。那么积极方面,怀疑的精神对学问而言又有怎样的好处?
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承上启下句,既对上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又引出下文主要内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在这一部分,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种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从正面来论证,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去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为了证明,作者又进行了举例论证,例举了清代大学家戴震的例子,戴震对朱子的《大学章句》有所怀疑,又举了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的话,从中西两个维度,指出只有对过去的学说抱有怀疑的态度,才会对前人书中学说有所修正,也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问产生。
最后作者从正面总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继而又从反面来谈,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成规,那就没有了新问题新发明,一切的学术停滞,人类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细读。那么,我们应该设计怎样的课堂活动?
一.字音字形:视察 辨伪去妄 锻炼 辩论 墨守成规 停滞 折扣 不攻自破
文化常识: 三皇五帝 腐草为萤 尽信书不如无书 《大学章句》
材料五: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
材料六: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文字一: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文字三: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文字四: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文字五: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文字六: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公开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微信:yz88601046)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