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课题开题论证会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高质量发展,2024年10月31日上午,翔安区中学心理“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课题开题论证会在翔安区实验学校心理活动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为立项的心理课题——《积极心理干预对中小学生生命意义感影响的实践研究》进行开题论证。活动特别邀请了三位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组成员:新店中学游宁宁老师、内厝中学林清泉老师与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林旭老师担任评议专家。会议由林清泉老师主持,课题的主持人及其核心成员均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课题组核心成员郭鑫达老师上台就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随着教育竞争加剧和社会压力增大,中小学生面临多重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基于这样的背景,该课题试图通过积极心理干预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接着,课题组专家一一细致地对该课题进行了点评林清泉老师
林清泉老师强调,积极心理干预的实施细节需谨慎考虑,特别是避免在进行感恩和正面情绪培养等活动中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即正面情绪的培养效果不明显。在数据处理与样本选择上,建议采取全校范围的全面调查或针对特定群体的筛选,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他提议在干预前后的对比分析中,重视针对性筛选,减少随机选取样本带来的不确定性。
游宁宁老师
游宁宁老师补充道,不应仅聚焦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应强调普惠性干预的重要性。关于干预效果,她提出质疑:是否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同时,讨论了筛选被试者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问卷设计的简化与科学性之间的平衡。她认为,简化问卷虽可提高参与度,但也可能影响研究深度,因此需寻找合适的改进方法。
林旭老师
林旭老师提到,选择样本校要具有代表性,另外,课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在于能否通过研究增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解决生命意义感缺乏的问题,并有效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当前的课题设计偏向实践,但在理论层面仍需深化和明确。他还指出,生命意义感的缺失往往源于弱现实感,这是由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同伴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不仅关注学生个人,还要考虑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系统的调整与优化。操作层面上,除了直接对学生进行干预外,还可以通过家长讲座等形式,让家长和教师参与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从而影响整个微观系统和终端系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意义和积极影响。

本次《积极心理干预对中小学生生命意义感影响的实践研究》区级课题开题论证会得到区进修学校教科室的具体指导、心理教研员郭老师的专业引领,通过开题活动,不仅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通过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与建议,课题组成员更加明确了研究方向和实施路径。未来,我们期待该研究能够取得预期成果,为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促进其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希望以此为契机,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并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来,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