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课程思政)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一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从课文细致、准确、生动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而且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本文一共有两幅插图,构思巧妙,从面到点进行描绘。顶端的插图横贯两个页面,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画面映入眼帘,能让人感受到爬山虎生机勃勃的样子。下面的插图是爬山虎脚的局部特写,能清楚地看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生长位置。两幅图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他们开始从过去的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学目标: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3.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重难点:课堂设计中以自然博览园中争取成为小小观察家为情境,重点品读爬山虎脚以及攀爬过程的语句,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
课前导入: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走进了自然博览园,在园门口看到了这样一句话,齐读: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是学问。上节课我们从叶圣陶爷爷的笔下认识了一种名字中带虎的植物(爬山虎),爬山虎她叫虎却跟虎没有什么关系,那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语言大师叶圣陶爷爷去观察植物,探索爬山虎的奥秘。(齐读课题)
植物园里呀,正在招募一批小小观察家,只要你能发现认识到叶圣陶爷爷观察和写作的密码,就能成为小小观察家了。同学们有信心吗?那我们赶紧出发吧!
【设计意图】课前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层层递进。
一、回顾旧知
嫩红 均匀 重叠 空隙 一顺儿 叶柄 细丝 弯曲牢固 枯萎  
问:词语读完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行词语分别出现在课文哪一个自然段?
二、新授过程(任务:聚焦脚,破解观察写作密码)
活动一:图文植物结合观外形
学习提示:
1.对照刚才找的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给正确的一幅图打”√”。
2.圈出另外两幅图中错误的地方,判断理由并画出正确的脚!(帖板帖:观察细致)
结合第三幅图,我们再来回顾爬山虎的样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在借助实图一起看一看是不是这样的?(左右对比)
(过渡)看来呀,两者是高度贴合的,从中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叶圣陶爷爷语言的准确,生动在表达的过程中也是非常的细致(帖板帖:表达生动)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密码。
评价:听着同学们读着这段文字,老师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爬山虎的脚了,恭喜同学们发现了表达与观察的第一个密码,获得了一级观察证书
(过渡)下面奖励大家观看一个爬山虎爬行的视频,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一会,老师呢,会有小问题来问大家。
活动二:动词感攀爬
学习提示:
1.随机选两个同学说。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借助文字感受爬山虎爬行的过程。
2.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圈出爬山虎的脚”爬”的动词。
3.生回答,教师及时帖板帖。随后一起齐读这几个动词。
通过圈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回想刚才看到的视频,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1)分析”巴”字的妙处再看这段中标红的这个字,读”巴”,”巴住墙”是什么意思
呢?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像这样紧紧的粘贴在墙上,我们叫他”巴”,这里为什么不用”吸贴””,还要用”巴”呢?
请生回答: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下面请同学们看4、5段,认真阅读文中哪个句子让你觉得一定要用”巴”究竟好在哪里呢?
(2)分析”一脚一脚”的妙处。
再来看,老师还标红了:一脚一脚,关于这个词你有什么体会?我能不能将它改为一步一步呢?
下面,老师读这个部分,请同学们借助动作再来感受一下爬山虎爬的过程。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评价:动作是否准确,表演是否与讲解同步进行。
这些攀爬的动词向我们展现了爬山虎的生命力,叶圣陶语言的生动,不仅体现在比喻上,这些动词也是语言生动的最好体现啊!下面让我们边想象边读出这段精妙的文字。
活动三:视频故事悟观察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师:作者怎么知道不费点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呢?(作者试过了)因此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手摸。联系上文作者把细丝想象成蜗牛、把脚想成蛟龙的爪子,这又何尝不是用心去感受呢?这就叫多感官观察。
(2)观看爬山虎生长视频,说说你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感受到了什么、思考叶圣陶老先生为什么要创作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在1962年应《小读者》杂志的约稿而创作。当时,中国正经历着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整个社会环境十分严峻,人民生活也十分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叶圣陶先生创作了这篇文章,旨在通过描写爬山虎的脚来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难,不屈服于逆境。
(3)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处处留心皆学问)
三、课堂总结
四、课后作业 :选择图片上的任意一个事物利用所学习到的方法进行观察,并结合课后习题使用图文结合或者文字与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为本单元观察日记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