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展示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八课第三框的内容-《法治社会》,第三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在学习中让学生明确法治中国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系统工程,进而阐述第九课“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是在前两框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讲解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问题。本课阐明了法治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系统介绍了法治社会的具体措施和意义。本课与前两框一同搭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完整体系,明确了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党和国家共同推进,将法治中国建设要求落实到社会的每个公民的身上,进而提升学生的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理性认识与情感认同。

二、学情分析
课前采取样本调查,利用问卷星进行问卷的方式,确定学生的学情

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到法治社会的相关知识,法治知识储备,在教师指导下可以适当完成一 些自主学习的任务。

心智特征:高一的学生思维和兴趣仍然是以具体而形象的内容为主,对传统的普法宣传方式不感兴趣,故而我选取“校园欺凌”这一贴合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参与到“如何建设法治社会”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高一学生他们对一些问题缺乏理性分析,会出现片面的认识。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设计科学的思维引导路径,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学情,以核心素养为引领,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学生通过辨析”社会中不少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年纪小与犯罪无关“的观点,结合刑事责任能力年龄下调,引导学生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认同法治社会的建设能实现社会和谐。

科学精神: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重新修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人民的期待,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长才干

法治意识:在议学情境中要求学生按法治思维来看待社会生活现象,解决社会矛盾和争议,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通过模拟法治宣传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法治社会的实践,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重点:法治社会的内涵;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难点: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四、教学评价

请同学们对自己在本堂课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先自评、然后组内互评,最后教师进行评价。(A/B/C三个评价指数)

价维度 评价内容 自我

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参与态度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与小组同学配合主动
素养养成 流利表达观点,阐述事实,并能为主要观点提供例证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教学议题引领模式以教学议题引领课堂的整体布局和教学环节,围绕学科概念或学科任务,借助情境开展活动。

六、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我曾经被同学起过难听的外号,被人嘲笑外貌和身材”“你知道给同学难听的外号属于校园欺凌吗?这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

播放《未成年人保护人保护法的宣传片》

议题一:辨-何为法治社会

议学情境:

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辈杀害。3月11日,涉案的张某某、李某、马某某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检察机关高度重视,依法提前介入公安机关侦查活动。3月21日,邯郸市肥乡区公安局对涉嫌故意杀人罪的张某某、李某以及马某某提请检察官核准追溯。

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张某某、李某以及马某某3人作案时已满十二岁不满十四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河北省检察机关逐级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张某某、李某以及马某某核准追溯。

议学任务

1.辩一辩:社会中不少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年纪小与犯罪无关,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

2.这三名小恶魔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溯,大快人心,说一说大家为什么这么开心?(必要性、重要性、危害)

设计意图:议学任务设计符合课程标准中辨析式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白法律约束的全体公民,年龄不是免罪金牌,引导他们知法守法尊法。通过分析社会热点事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明白法律回应了人民关切,,让人民更加相信“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认同我国法律。

议题二:思-为何建设法治社会

议学情境:近几年有很多关于法的影视片播出,在剧中通过讲述不同的案件,引发人们关于法的思考。在这些影视剧中,它们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了学校这一方净土,揭露了这一方净土的黑暗-校园欺凌。

议学任务:

1.请你简单介绍影视剧中的校园欺凌案。

2.为什么这些影视剧都要聚焦校园欺凌。(必要性、重要性、危害性)

设计意图:依据课标中通过列举事例来阐述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因此选取事例要贴合学生生活就采用了自己来说的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阐述事实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实现了课标中要求学生阐释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的要求。

议题三:行-怎么样建设法治社会

议学情境:校园欺凌发生率颇高,其中受害者多为女性,多为团体作案,甚至出现校园霸凌低龄化的现象,面对校园欺凌有30%的人选择沉默…

 

议学任务:

1.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何高?(分主体)

2.根据主体去谈谈未来应该怎么做才能去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率。

设计意图: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型教学设计,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建设法治社会措施进行预测和选择,解决法治社会“怎么办”的问题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建议和归纳活动,能帮助学生进入高阶思维,理性思维,策略性思考和总结形成自己观点和想法。

宣誓活动:设计意图,发挥班级公约的作用,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议学提升:校园欺凌也会出现在网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12月22日,巴南区检察院检察干警张海鹏,前往巴南区南华小学校,为该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治课…..

活动:商议撰写“以法之名 护我辈青年”的宣传方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宣传方案(包括内容、形式、流程、目的等)。老师随机抽取2小组,被选中小组的代表扮演张干警展示方案,并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挑战性复杂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商议撰写宣传方案,进行知识迁移和应用,实现高阶目标,展现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升政治素养,认同法治社会的建设。

课堂小结: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设计意图:基于大单元视野下的课堂小结,深化学生对法治中国 建设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建构大单元知识框架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议题设计:遵循“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要求,体现学科育人与概念建构的统一,基于学生思维深度,子议题与总议题形成议题链,议学问题设计呈现进阶性,具有“议”的维度,也有“议”的价值。

情境设计:教学情境要体现价值引领与认知引导的统一,《未成年人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是国家法治进步的表现,具有价值引领,选取“校园欺凌”这一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热门关注点作为情境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在“简单情境-复杂情境-挑战性复杂情境”的递进中建构学科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落实学科素养价值。

教学不足:在课程设计上议学活动较多且复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情境与任务。

教学创新:实现了数字化技术赋能学生评价。借助数字化工具如(问卷星)在课前进行调查,由该工具自动生成的统计数据可以直观而清晰地了解学情,形成对学生的课前评价,另外课后借助数字工具对学生进行检测(主要是做题、问卷),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形成对学生的课后评价,教师利用两次数据的对比,深化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