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渔家傲·秋思》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绘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边塞戍边的征人之情。词境悲壮,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拓了新领域。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接触了不少古诗词,通过诵读与课下注释基本能够读懂一首诗,但是要想深入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要引导学生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感悟作品的积极精神。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情感基调,理解词意。

2.通过联想想象,感受边塞之异景,感受诗词悲壮之风。

3.通过知人论世,感受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以“异”立骨,通过联想想象,感受边塞之异景,分析诗人之异情,感受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诗词导新课】

“秋”之诗词知多少?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居秋瞑[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任务一:吟诵解词意】

活动1:听读《渔家傲·秋思》音频,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活动2:明辨文体,读出声韵。

知识卡片: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有“诗余”之称。句式参差多变,有长短句之称。一般来说,词都是分片的(除了极短的小令),层次感比较强。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韵味因调而异。每首词的词牌,只是标明了词的曲调,与其乐曲的原始内容大多无关。

“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词牌,“秋思”是这首词的题目,意为“关于秋天的情思”。

《渔家傲·秋思》句句押韵,都是仄声韵,如韵脚“异”“意”“起”等,吟诵时情感强烈。

活动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东汉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至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将军白发征夫泪。”

互文,将军和士兵的头发都白了,都流出了热泪。

【任务二:想象入词境】

师:从文中选一个字概括范仲淹笔下边塞秋景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

“异”

活动1:结合文本,小组评选最佳插图。尝试用以下的句式来说:

这幅图_______(细节)画得好,紧扣_____(原文字/词),突出_______特点。

明确:

①天气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王勃“雁阵惊寒,声断衡阳浦”,突出边地苦寒,且诗人把自己与大雁相连,委婉表达自己也想离开塞下回到家乡的愿望。

②声音异:“四面边声连角起。”

这里指各种各样不同于内地的声音,例如秋风呼啸,树木摇落,牧马悲鸣,号角呜咽……在荒凉凄厉又紧张。

③环境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千”与“孤”对比强烈,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这与关内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也点名了当时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活动2:品赏意境,解读异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及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泪”字既是词人思念家乡之泪,亦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活动3:知人论世,点评异人

北宋仁宗继位后,国家日渐衰弱。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此时,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这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惆怅而又慷慨。

【任务三:联读感其怀】

请大家有感情地背诵《渔家傲·秋思》,结合《岳阳楼记》,说说你心中的范仲淹。

明确:忧国忧民、胸怀天下、文武兼备、智谋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

【作业布置】

请你把《渔家傲·秋思》所描绘的异景画下来,并题上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