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屏显)简言之, 站在山头上观景,情感就好像弥满了山;立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
的确,大自然中的每一处景色,每一次声响,都会牵动诗人敏感的神经,都会勾起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情感诉诸笔端,我们便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到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
今天我们来学习昌耀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本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山顶终年积雪,因它靠近祁连县峨堡镇,诗人认为当地人“峨堡”发音更像是“峨日朵”,在诗中便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
“侧”指半山腰。“峨日朵雪峰之侧”交代了抒情主人公的立足点,诗歌写的是他在这一独特的观景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登山勇士的所见所思,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雄奇壮美的氛围。
明确:第一节写“我”在登山时见到的壮丽景象和登山途中的生命体验。第二节借雪峰上的蜘蛛表达对生命的赞颂。
明确:第一节选取了“太阳”“山海”“石砾”“深渊”“巨石”等较为雄壮、奇险的意象,有利于营造阔大、壮美的氛围,让读者体会到大自然的雄奇、艰险。
第二节选取了“雄鹰”“雪豹”“蜘蛛”等意象。“雄鹰”“雪豹”象征着强大,“蜘蛛”象征着弱小。通过这两类意象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将大与小、强与弱、威猛与普通(柔弱)进行了对比。意思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
明确:①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还未登顶的攀登者形象。
②“此刻仅能征服”暗示这高度是“我”此时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达到的高度。
③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但“我”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我”依然会继续攀登,征服下一个高度。
明确:塑造了一个努力攀爬的“我”的形象,体现了 “我”的顽强与坚忍。
屏显:1956年,昌耀积极投身大西北的开发建设来到青海,时年19岁。《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于1962年,是诗人处于困厄中的诗作。此时的昌耀正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在距峨堡镇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但是,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热爱。坎坷的命运和艰苦的生活,磨砺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明确:这里的蜘蛛,与“我”一同处于悬崖峭壁之上,一同经历着艰难险阻。“蜘蛛”和“我”的形象已经在诗中已经合二为一,都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由此看来,诗人笔下的山峰象征着生活的坎坷,登山则象征着对困难挫折的挑战和征服,蜘蛛象征着平凡、弱小的生命个体。诗歌用典型的意象,对比、象征的手法,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强者于顺境中的风光无限,而在于弱者于逆境中的不断挑战、迎难而上。平凡铸就伟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怀揣梦想,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