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主题】
本课例以单元目标贯通的地理特征归纳课堂《气温与降水》教学为例,探索“影响气候因素分析与归纳的学习课堂”之有效方法。
【观察要点】
本课例教学从课时目标具体化、教师语言术语化、课堂环节对应性、师生互动启发性、自主建构的有效性等要点观评课。
【文本解读】
1.课标衔接。内容要求:把握我国的地形为基础,从局部入手,选择反映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实例展开学习。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气候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业要求: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分布特点;运用气候图表资料,归纳我国气候主要特点。学习本主题后,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不同媒体及生活体验中获取并运用有关中国地理的信息资料,描述和说明中国基本的地理面貌;能够描述中国不同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从区域的视角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系。核心价值:辩证地看待我国自然环境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与提高生活水平的意义。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2.单元素养。本学期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作为七年级中国自然地理学习第二部分,核心内容是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通过我国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分布;通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识记气候类型的特点;通过冬、夏季风图掌握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差异。本章理解我国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分布特点,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气候特点,树立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思维。中国地理关于气候特点的部分经常在地理学业水平考和跨学科考试中出现,因此单元是本书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章的学习,大概了解我国的疆域和地形特点。在学完中国地形后,本节开始学习气候方面的特征。本章所学习的气候与前面的地形自然特征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例如地形影响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降水多少也与地形有关系。学生对中国气候分布的原因和相关的现象、气温与降水特点如何形成等特点,与中国的海陆位置和地形等有联系仍然存在疑惑。本章将通过模拟实验,填图游戏,读图分析,问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中国气候的分布,并学会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第一课时目标】
1.学会阅读并能运用中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年平均气温、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2.理解气温与纬度位置、地形等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3.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会运用“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及其与气温的关系。
5.通过看阅读材料,拓展知识面,激发探索精神。
一、故事引新课
给出两个小故事:“埋沙熟蛋”与“鼻内结冰”的故事是真的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一起来解答。
二、判读等温线
任意指出几个在和不在等温线上的点,我们应该怎么读?
阅读书本P36的阅读材料“怎样阅读我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在图中给出A、B点,判读这两点的年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
说明:这个环节是为目标3服务的,通过等温线的阅读练习培养使用等温线的能力。
三、研读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读“我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说一说我国东部的漠河、沈阳、上海、广州的年平均气温各是多少?
找出这四个城市,并上黑板指图,说出这四个城市位置的共同性。说出每个城市所在颜色的气温平均值。这四个城市的年均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由此归纳出我国东部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气温会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喀什、昆沙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为多少?观察从昆沙—喀什,这两座城市都分布于我国哪一部分?这两座城市的纬度发生什么变化了吗?年平均气温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与前面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这说明西部地区的城市不受纬度的影响,那受什么因素影响?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 对照“中国地形图”,分别说出喀什和昆沙的地形。归纳我国西部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
说明:这个环节为目标1和2服务,通过对比不同城市的温度、纬度和地形,分析其气温分布规律,认识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掌握我国五个温度带
由于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不同,导致了气温的差异,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非常深远。大家来连线,香蕉、椰子、小麦、甜菜、甘蔗的产地主要位于我国的什么地方。
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将农作物的图片与各温度带的位置对应相连。邀请同学在ppt上用画笔连接,并要求其他同学在任务单上画出连线。请下一个同学上来画出不同的连线。出示正确的连线,同学在任务单上订正。
同学们看到我国划分为了五个温度带,那这些温度带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呢?如果当日的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地球上大多数植物才能生长。因此将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就得到了气温累计的总和,我们叫做活动积温。这作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结合气温的纬度差异和农业生产,以活动积温为标准,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由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农作物较为特殊,划分为青藏高寒区。
由于温度的不同,有的地方一年播种一次,收获一次,一年一熟;有的地方播种三次,收获三次,一年三熟。大家将农作物的熟制卡片与温度带连接起来。邀请同学在ppt上用画笔连接,并要求其他同学在任务单上画出连线。请下一个同学上来画出不同的连线。出示正确的连线,同学在任务单上订正。
大家发现了温度与农作物的熟制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温度越高,农作物一年成熟的次数越多。
根据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结合“中国地形”图,描画“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并说明附近有什么特殊的纬线穿过。描画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说明这条界限上是什么地形区。描画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并说明暖温带包含中国的哪些地形区名称。寒温带主要位于我国的哪两个省。说明青藏高寒区上有什么地形区。
说明:这个环节是为目标4服务的,通过植物的生长需要划分了温度带,通过对比温度带和地形区,识记温度带的范围与划分界限,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五、小结知识体系:请进一步考虑气温怎么会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地势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多少?昆沙的温度位置和上海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年均气温比上海低得多?这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阅读气温分布图,同时通过读图学会了总结我国气温的地区差异。也知道了影响气温差异的两大因素: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
【第二课时目标】
1.理解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状况。
2.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
3.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会阅读分析年降水量分布图。
4.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分析其对农业类型的影响。
一、温故开新课
当我们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如何的时候,一般会说那些要素?
气温、降水、光照。最重要的是哪两个要素?
二、判断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的风向是什么?它们的方向是有什么特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是指什么?
图片:“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阅读我国的地形分布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在哪些地形区上?在地图册上用红色笔勾画分界线的轮廓。
说明:这个环节是为目标1服务的。了解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提升读图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三、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小组互助共同完成下列的练习:(1)将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的地区涂上深蓝色。(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形区?(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形区?在地图上画出来,并说出它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有何关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
阅读“黑龙江、北京、汉口、深圳”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图。分析这四个地区冬季和夏季降水的分配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说明:这个环节为目标3服务。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四、总结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看“锋面雨”示意图,问:锋面雨是如何形成的?
读图练习:结合中国政区图和雨带图说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带的分布地区。分析六月和七、八月两幅雨带图,当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为什么?
说明:这个环节为目标2服务。从政区图找到雨带的分布,培养提取信息能力。五、理解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影响
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圈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1)各干湿地区主要有哪些省?干湿区之间的分界线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2)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线的分布有什么关系?连接植被图与干湿地区的分布图,看“各干湿状况比较表”,总结我国干湿地区与农业分布特点的关系。
说明:这个环节是为目标4服务的。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六、总结规律:我国降水和气温受到了纬度和地形以及季风的影响,呈现了独特的规律,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特点。
【第三课时目标】
1.能够阅读并初步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特点,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一、追问启新课
我国气温分布有何特点?气温: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外)我国降水时空分布有什么规律?世界地理中气温和降水是什么的两个要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二、比较气候类型、分界线
学习世界地理,知道世界气候有11种,那么我国气候有多少种呢?都有哪些?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描画出各种气候类型之间的界线,这些界限与以前学习的哪些界线相吻合?每个气候区里有哪些地形区、省区?
填图巩固知识。练习册上活动题:我国的气候特征。海口和漠河如果要发展旅游产业,应该往哪个方面发展?
说明:本环节是为目标1服务的。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形成知识的横向体系。学会阅读等值线地图,提高分析气候特点的能力。
三、梳理我国气候特点
小组讨论:根据我国气候分布图分析我国气候特点,原因是什么?季风气候怎么形成的?根据图文材料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用铅笔描画分界线。
说明:本环节是为目标2服务的。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动手描画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四、判断气候的影响
观察图片说明多样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影响?冬季风与夏季风的特点?当冬季风或夏季风异常时会产生什么自然灾害?查阅资料了解上海有什么自然灾害,是怎么形成的?上海政府有何应对措施?
说明:本环节为目标3服务。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五、小结特点: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这对我国植被的多样性和农业等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科学及时的应对措施避免危害。
【执教反思】
本课例以“单元目标贯通的地理特征归纳课堂”《气温与降水》教学为例,探索“影响气候因素的分析与归纳学习课堂”有效方法。
1.主题课例教学重在教规律和方法。本单元教学路径是“目标贯通课堂环节”,本课探索“影响气候因素的分析与归纳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归纳读图的一般方法,了解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的基本步骤。通过描画分界线,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2.地理重在培养综合思维。能在提取图文信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考分析因果关系,总结气候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并进行归纳和演绎,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例如在教学中给学生提出实际应用问题:海口和漠河如果要发展旅游产业,你认为应该往哪个方面发展?查阅资料了解上海有什么自然灾害,是怎么形成的?上海政府有何应对措施?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收集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了解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具备人地协调观和因地制宜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