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忆人纪事类散文中的名篇,但由于成文年代久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隔阂,以传统的单篇阅读形式讲授这篇课文,不利于学生把握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而群文阅读提供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知识的生成源于师生共同建构。因此,采取群文阅读的形式,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目的,师生围绕议题对关联文本进行比较、延伸、对比,通过互文式的整合性阅读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关联文本的选用方面,首先以教材为主,统编教材中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中涉及到作者鲁迅四段求学经历的《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文章作为对比材料,其次,根据作者和创作背景,扩展同类或相关内容的几篇文本:《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的摩擦与冲突》《日本管窥之四》《呵旁观者文》《呐喊自序》为辅,主线阅读内容通过对比《朝花夕拾》中四段求学经历,分析鲁迅赴日求学的原因以及藤野先生在鲁迅笔下众多师者形象中的不同与可贵之处,辅读材料则可以作为学生观察和了解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的一个视角,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围绕议题,结合多重文本展开阅读与讨论,学生的思维质量在文本的比照阅读中得到提升,实现对散文篇性特征及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1.运用对比阅读以及“倒推法”研读文本,认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公正博爱的高贵品质。

2.通过对关联文本的延伸、互文式的整合性阅读,深入探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鲁迅留日期间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最终选择弃医从文,以笔为戈,成为我们熟知的文学巨擘。但人的变化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有独特的影响因素,正如我们的议题:“曾照青青年少时”,这是一位我们熟悉的诗人刘禹锡写过的诗句,总有一些人在你的青春里熠熠生辉,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你,启发着你。我们今天就走进鲁迅的学生时代,通过群文阅读的学习方式,探究青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哪些转变,又是什么影响着他的转变。我们将围绕“变”与“照”两个议题进行探讨,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找到答案,了解藤野先生为什么让鲁迅铭记。

二、从共时群文,看先生之“照”

(一)四段求学对比,看先生之治学严谨

默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找到鲁迅关于三味书屋、“雷电学堂、矿路学院的描写,对比分析这几所学院教学内容与管理风格的异同,以及鲁迅对该所学校的态度。

教师指导学生勾画、筛选出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应用的讽刺手法,并思考作者藏在讽刺笔法下的思想感情。

我的前辈同学被关圣帝君镇压了一整年,就只在这时候得到一点好处,——虽然我并不深知是怎样的好处。所以当这些时,我每每想:做学生总得自己小心些。

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鲁迅《琐记》

明确:通过对比,了解鲁迅赴日学医的缘由以及时代背景。这也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相遇的契机,鲁迅到了仙台医专后,有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学到他喜欢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藤野先生》中,找到答案。

(1)第11段:修改讲义——负责、耐心

(2)第19段:纠正绘图——严谨、善诱

(3)第22段: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小结:身为师者与学者的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十分关心鲁迅的学习状况,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医学极为热忱,这样踏实、认真的品质与精神感染了鲁迅。

(二)文本延伸之中,赞先生之高贵品质

文章结尾鲁迅将藤野先生的画像挂在墙上,并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请圈划出《藤野先生》中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并试着分析为什么藤野先生让鲁迅难忘与感激?

(1)第23段:了解裹脚——求实、无偏见

(2)第35段:临别赠照片——关心、博爱

明确:文本中的两件事与教学无关,但都能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歧视、没有偏见、对待学生公平公正的品质。

虽然这两件事都能看出藤野先生公正与爱心,但鲁迅却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但文中出现的都是两件小事,用伟大来形容藤野先生,大家觉得合适吗?阅读延伸文本,说说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扩展文本一:大批留学生赴日后,与日本社会展开了全面的接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冲突与摩擦。由于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弥漫着强烈的民族高傲情绪,日本人在与中国留学生交往过程中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再加上双方生活习惯不同,留学生自身日语水平又较低,这些冲突与摩擦使留学生感到强烈的屈辱与挫折。(节选)

——《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的摩擦和冲突》王卫平

扩展文本二:藏本事件,河北自治事件,成都北海上海汕头等事件,走私事件,白面事件等。这些事例,“可以证明其对中国的行动都是黑暗污秽歪曲,总之所表示来全是反面。(节选)

——《日本管窥之四》周作人

扩展文本三:挥血泪告知警察总监及学校当局,请将腐败清国留学生从吾神圣日本帝国驱逐。(节选)

——《鸦片烟恼杀日本学生》日本国国珍闻,1906

扩展文本四: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节选)

——藤野严九郎采访摘录

明确:《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中记录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都体现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与关心,用公正的态度去看学生。我们现在看来是每一位平凡的老师都做得到的小事。但放置于鲁迅留学的时代背景中,借由共时性群文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看到当时日本社会对来自清国的留学生充满偏见甚至是侮辱诋毁,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日本国国民,没有将这些偏见带入课堂、带入与鲁迅的交往中,始终用公正公允的态度对待鲁迅,耐心的指导他,关心他,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小结: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藤野先生表现出无歧视弱国学生、公正客观的看待学术研究,热心培养来自清国的留学生,这些品质十分可贵,体现了他美好的心灵,这便是他的伟大之处,藤野先生的一言一行,如同明灯一样,照亮了那个黑暗的年代,给了青年时代的鲁迅以光芒,以希望。

三、借历时类文,察鲁迅之变

(一)从同学看国民,理解弃医从文之变

跳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藤野先生》,找到鲁迅描写与同学交往的语句。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购买价格:9.98元
  • VIP会员用户购买价格:免费
  • 永久会员用户购买价格:免费推荐
VIP会员免费查看
五、教学反思

一、目标制定的合理性

(一)以单元目标为统帅,兼顾单篇特点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强调高阶的思维教学,作为认知派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力图让分类体系对教育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而其“目标”这一术语的解读尤为独特,“目标”不再局限于表示结果或成果,而被视为具有连续性,是阶段性水平的预判。书中将目标分类为三种具体水平: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及教学目标,并强调教学目标的陈述越是详细,对教学项目的评价就越精准。根据单元要求和单篇重点,在设计之初,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运用对比阅读以及“倒推法”研读文本,认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公正博爱的高贵品质。二、通过对关联文本的延伸、互文式的整合性阅读,深入探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这两点。《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追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者记录伟人、名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单元导语从人文主题和思想感悟两个维度提出了学习要求,落实单元目标需教师要紧扣单元特征以及把握鲁迅在《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中传达的思想感情。从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关联、写作手法的运用等三个方面读懂藤野先生这个人物。

在遵守单元教学纲要的前提下,应扣弦单篇的篇性特征。这篇课文属于回忆性散文,张心科在《语文有效阅读教学》中提及,散文教学应重回“形散而神不散”的认识起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兼顾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抒情励志类散文“这一类”文体与“这一篇”文本的特点,形成“欣赏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三大环节构成的散文三级阅读教学模型。本节课设定为第二课时,鉴于第一课时已经完成了对文本的欣赏与鉴赏,因此我将侧重点放在了研究性阅读方面,通过阅读关联文本,深入探究“变”(鲁迅弃医从文之变)与“照”(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及对鲁迅的影响)两个议题。

(二)以学情认知为基础,培养思辨能力

崔允漷提出“三位一体”的概念,认为学习、教学、评价共享语文课程目标。学教评一体化强调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必须以学习目标为导向,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目标进行调整,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及课堂评价保持步调一致。目标在此起到了统帅作用。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合理而清晰,教学评一致性本质上要求教学、学习和评价都必须指向教学目标,所有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来统筹安排。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遵循学情实际,记人记事类的文章学生在初一下学期就已经接触过,并且也在七年级上册教材的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中读过《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群文阅读的学习经验,并能够适应较长篇目的阅读,课堂上分析探讨时较为自主。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点扎根于学情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和追问的方式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促进思辨能力。

好的思考者应该具备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从现有学情出发,学生想成为好的思考者需要持续性的训练。尤其是对于抽象概念,学生容易停留在使用概念阶段,对其认知较为模糊,不能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比如单元目标中的“揭示人生意义”以及课文预习中提到的“藤野先生高贵品质”,对抽象概念进行内涵挖掘要从抽象走向具象,从表象走向实质。通过群文阅读在对比观照中,让学生清晰对人生意义以及高贵在哪里的认识。摆脱说教式的输入,完成对教师宣讲的突围,注重个人阅读体验及生成。

二、教法策略需条理性

(一)选文材料与主题的适切性

就群文阅读这一教学方法而言,选文材料必须要与课堂探讨的议题构成呼应或关联,只有做到选文材料与主题的契合,才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将群文阅读这一方式灵活地施行与操作。在处理选文时,面对繁复的材料,我从三个维度进行筛选:一、遵循单元说明,紧扣预习提示,减少不必要、无关联的文本,以免增加学生负担。二、利用课文中的助学系统提示,以批注与阅读提示和助读系统为支架,选入课本中提到的文章或人物相关材料。三、删减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不符的超纲材料,基于现实用料精简,让教学内容的价值最大化。在导学案设计呈现上,我以教材为主,选取统编教材中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中涉及到作者鲁迅四段求学经历的《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文章作为对比材料,其次,根据作者和创作背景,扩展同类或相关内容的几篇文本:《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的摩擦与冲突》《日本管窥之四》《呵旁观者文》《呐喊自序》为辅,主线阅读内容通过对比《朝花夕拾》中四段求学经历,分析鲁迅赴日求学的原因以及藤野先生在鲁迅笔下众多师者形象中的不同与可贵之处,辅读材料则可以作为学生观察和了解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的一个视角,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就本节课学生学习状态与阅读质量而言,可以说选文的量与质都达到了我的预期,学生很容易被选文吸引,也能轻松的应用选文材料探讨分析主题。

(二)情景创设与情感的贯通性

本节课设定了两处情景,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其一设定情景,作为上世纪留学生,你在国外努力学习,取得成就却遭人非议甚至报复,你会怎么做怎么想?此处情景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一方面通过选文帮助学生体验鲁迅孤身一人在日求学期间的不公遭遇,理解鲁迅对当时国民不争不幸的愤慨,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感受,只有祖国强大了,国民才能自立自尊。学生在讨论与汇报时能够清晰精准的提到悲哀、难过、失落、感慨等关键词,有利于分析议题“鲁迅弃医从文之变”,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二处情景设置为假如你是藤野先生,听到鲁迅弃医从文后的感受是什么,你会怎么做?此处情景的创设紧扣课文思想情感,有利于学生感悟文中浓浓的师生情。学生在回答时能够结合课文中的事件如:藤野先生帮助鲁迅修改讲义、订正解刨图、关心实习等事件,通过对情节的串联与情景的体验,感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藤野先生作为日本教员对一个异国弱国学生的尊重与关怀,利于学生分析探讨议题“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三、评价模式要多维度

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重要的一环,评价以教学的改善为目的,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基于专业的思考,重在协商参与。课堂教学的输入、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课程的性质、课堂文化等元素都可以作为为评价考量的标准。崔允漷提出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真实性的评价,有效的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起到了促进作用,激励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清晰、准确地判断与调整自身的学习表现。而作为教师,我更关注课堂环节的呈现以及课堂对话的合理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在课堂中利用教学机智,促进学生生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我看中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过程性评价、输入评价与结果评价。这些评价模式可作为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反馈,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换一种角度,从学生的立场上观察言说,重视评价环节对学习者的调节作用,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案等进行评价。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同时编排了一张表格,方便适用,完成对本节课的评价以及自我学习状态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