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科书基于单元整体性的编排原则,“语文园地”设置的栏目和编选的内容,与篇章导语页中明确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遥相辉映,既是对单元学习的适时梳理,又是与课外链接的有效拓展。
教学语文园地,教师不能陷入就题教题的逼仄范畴,更需要做到:前与单元贯通,后与课外学习联通。教师要精准解读编者如此编排的用意,将语文园地的教学效益最大化。
统编版教科书第二单元是一个典型的古典名著单元,。四大古典名著虽为白话文本,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地域不同,很多生僻用词和表达习惯,与当下的言语规范有着较大的差异,无形之中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较大的障碍。
编者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设定为: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所以,整个单元中,无论是节选自四大名著的四篇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都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接触方法、内化方法、梳理方法、运用方法上,旨在借助整个单元的学习,获取开启古典名著大门的钥匙。
从这个角度审视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编者蕴藏其中的梳理、过渡性效能就更加鲜明。教师必须明确每个栏目对落实语文要素的定位,合理关联,才能真正彰显语文园地的教学效能。
“交流平台”
教科书在每个单元设置明确的语文要素,规定单元教学的重点,借助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课文作为载体,承担不同的维度和侧重点。如果一味向前推进,一杆子杵到底,直接面向整本书的阅读,看似紧凑、快速,但学生的思维缺乏应有的修正和内化,其效果并不见佳。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作为从节选文本向整本书迈进的间隙空间,缓解了教学的进度,让学生针对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进行回顾与梳理。
针对“交流平台”中渗透的古典名著阅读方法,老师们往往看不到与单元具体课文之间的联系,要么组织学生一读了之,要么则是在读完之后,相机提炼相应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难于理解的语,适时跳读或者一知半解即可;借助背景资料理解故事内容;借助影视作品理解故事内容。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阅读方法,其实在前期学习课文时,学生已经有所接触,有的在阅读实践中已经加以运用。仅限于此,学生只能获取阅读方法概念性知识的硬性积累,而无法真正推动阅读能力的发展。
教师不妨激活学生单元课文的学习经历和内在储备,从课文中搜寻与这些方法相印证的对应资源,与“交流平台”交相辉映,构建案例与结论的融合体系,帮助学生融解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
比如“妙招一”: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是阅读古典名著、解决理解障碍的重要方法。学生结合名著课文的学习历程,纷纷回顾了与此相关的案例。
有的学生列举了《草船借箭》中“青布幔子”的理解,虽然一开始并不知道此为何物,也没有查阅资料,但从最后诸葛亮用以迷惑曹操、便于受箭这一目的来看,应该是青色麻绳做成的布块,主要是起到遮盖的作用,不让曹军看到里面的草人等物,从而让曹军摸不清虚实,最终只能被迫无奈选择放箭的方式攻敌。
从接受心理来看,如果将一个学生完全不了解的事物、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能被动选择机械识记,甚至死记硬背的方式,贮存在意识之处。 “交流平台”完全不是如此,而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相关的学习体验,且形成了一定的感知认知之处。
由此,再教师提炼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之后,寻找组织学生以回忆、搜寻的方式,与提炼的方法形成呼应之势。
“猜词语”
古语有云:来而不往非礼也。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则是“学而不用无效也”。
从语文园地整体的编排布局来看,“交流平台”的价值在于承接:针对单元前期课文的学习,对重点关注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阶段性的聚合和汇总;而紧接着的“词句段运用”,则是趁热打铁,为聚合汇总的学习方法,搭建迁移运用的平台。
这个单元中,编者就针对古典名著的特点,在“词句段运用”中罗列了一系列古代常用的名词:
店家 榜文 客官 印信 驿站
伙计 郎中 客舍 货郎 墨客
从单元设定的语文要素来看,教师必须要厘清一个事实:编者出示这一系列词语的目的,其核心绝不是要消除学生对这些事物的陌生感,攻克理解障碍,而应该是借助这些词语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生业已习得的名著阅读方法。
否则,直接查阅资料,就可以达成理解之目的。
著名特级教师高子阳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一遇到障碍点,就忙着寻找资料,查阅工具书,读完一本古典名著要花上一年半时间。
因此,借助上下文猜测、理智放弃的跳读、借助影视剧的既有经验等,理应成为贯穿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事实上,学生对于这些词语并不是毫无了解,他们在平时的阅读和影视剧中,已经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先从感性认知的角度大致明确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审视,进一步巩固学生阅读和理解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有的可以借助直观性的图片,激活观看影视剧作品的感性经验。比如学生大体了解到“印信”和“榜文”的意思,教师则相机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印信和榜文,从感性认知的角度,用视觉冲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原始经验对于掌握古典名阅读方法的重要性。
有的可以与学生积累的素材和资源融合。比如“墨客”一词,很多学生运用之前习得的拆字解词法,将其理解为能舞文弄墨的文化人,教师不妨相机拓展补充“文人墨客”这一词语,将“墨客”与“文人”连缀起来,丰富学生理解词语的不同方法。
再比如教学“客舍”一词,就可以出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经典名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印证学生原始经验下的“旅馆”之意。
从“交流平台”的回顾、梳理与总结,到这一环节中利用词语来猜测与理解,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就经历了从了解方法、积累方法,到小试牛刀地运用方法的升级,保障了语文园地的教学,始终圈附在单元设定的语文要素之中。
“理解加点部分”
四大古典名著都是经典的鸿篇巨制,作者以大笔如椽的构思,展现出了一个恢弘的文学世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
学生学习了这一单元之后,即将自主面对这样的文学高山。因此,运用和巩固阅读方法,仅仅局限于一些固定的名词概念,还是远远不够的。编者从本单元的节选课文中,选择了三句典型的语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难理解的加点部分,说说是怎样知道他们的意思是。
请注意,这道题的核心要求:“说说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的意思的”——而不是“说说它们的意思”。
一个注重意思的精准理解,一个则是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过程,侧重理解方法的提炼、深化和巩固。
这些语句都源自于学生已经学习的课文,加点部分的难懂词语,早已经在学习课文时解决了,而编者在语文园地中“故文重提”,绝不是要走原本的老路,而旨在推动学生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经验的提炼。
比如第一句话源自于《景阳冈》中榜文的原文:“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加点的部分为“请勿自误”。这个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大部分学生早已了解:“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将这一词语与当下生活中常用的“请勿吸烟”“请勿入内”联系起来,可谓已达通透、深入之境。
如果这一题的教学止步于此,学生就只是对前期课文学习的机械重复,并没有形成能力地拔节生长。关键点则在于,究竟是怎样理解的?而此时,很多学生也会直接搬出之前积累的相应的方法机械应答,比如:“我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
事实上,这是一句空话,联系的上下文有哪些?这些上下文,对于理解加点部分有着怎样的帮助?……
这些实质性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空有概念支撑,学生在后续古典名著的阅读中则无法真正运用所习得的方法。
比如这道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原文中,与这句话相关的内容出示出来:
店家道:“单身客人一定要结伴才能过冈。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
教师组织学生将这两句话联系起来,以对比辨析的方式展现细致品读,则不难发现彼此之间的相对之处:
比如“单身客人”与“结伙成队”相对,“天快黑了”与“巳、午、未三个时辰”相对。由此来看,“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则与“请勿自误”也自然形成了相对关系,继而教师借助“榜文”的官府公告作用,则可以相机推理这是官家提醒不在规定时间内单身过冈的山民,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以免“白白送了性命”。
这样一来,学生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理解了“请勿自误”的意思,而切切实实让学生回归、经历“联系上下文猜测意思”的思维过程,后续所提炼的阅读方法,就不再是其他的权威人士的告知和灌输,而是源自于自己最真实、最原始的思维过程,融入了自己的原始经验体系之中,内化成为了自己的真实能力。
语文园地既是一个单独的板块设置,又是单元整体性坐标下的价值点,教师必须要从助力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角度,审视语文园地中栏目设置的用意,才能实现语文园地“承载课内、开启课外”的价值定位,为推动学生素养发展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