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修订版)六三制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3“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延续单元情境,呈现五四广场的美丽夜景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梳理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一共多少个灯泡”“一共需要多少米彩灯线”。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单元一致性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热情,为学生理解算理、巩固算法奠定基础。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本环节在学习了信息窗1口算和信息窗2不进位笔算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迁移类推,分3个小环节展开学习。

(1)列出算式,明晰意义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32×29和36×58,交流为什么这样列式,明晰算式的意义,同时为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总结提供素材,也为运算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2)自主探索,沟通联系

引导学生迁移方法,自主探索32×29怎样算,同时鼓励计算快的学生尝试用其他方法计算,适时开展分层教学。交流竖式计算过程后,学生提出问题“十位上为什么要写8”“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通过生生互动、评价交流,理解进位笔算的算理。教师引领梳理竖式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说过程、教师板书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进位笔算的算法。

之后对比沟通竖式、表格法和铺地锦的相同点:都是把数分开来乘,乘了4次,再把乘积合起来,也就是先分后合的过程。

图片
(3)层层递进,深化算法

学生理解了32×29的算理、算法后,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36×58,学生再次交流计算过程。教师抓取36×58竖式第二层的“进位3”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发现标记进位便于准确计算,并以这种标记方法板书竖式计算的过程。之后,将信息窗2学到的验算方法直接迁移到36×58中。

本环节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笔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本节课中,体现单元统整的教学理念,再次深化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思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不断的让学生说算理、说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3

文化融入,深化算法。

数学文化的融入是落实学科育人的有利抓手,信息窗2选择了表格法和铺地锦这一个点融入数学文化,本节课作为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学的最后课时,选择了乘法计算的发展历史线融入数学文化。

本环节呈现了乘法计算的发展历史,简单讲解几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并适时提问“你知道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你能看懂视窗法?8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几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是先分后合。横向对比竖式、表格法、铺地锦的方法和古代其他计算方法,纵向联系本单元笔算的内容,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先分后合的价值。

本环节通过这样的文化融入让学生了解乘法计算发展的历史,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简洁的竖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落实学科育人。

沟通联系,回顾提升。

本环节以大单元视角引领学生回顾梳理,体现单元整体教学理念。通过回顾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笔算的算理,梳理学过的乘法计算都是在算计数单位的个数。并且通过猜想三位数乘两位数和多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将先分后合这一方法贯穿其中,为以后学习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