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永远不缺乏改革热点,几年出一个新概念,什么标准化命题,什么“3+2”,什么“3+X”,什么“综合能力”,什么标准分,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什么任务群,一个接一个,翻跟斗一样。
今年,新课标刚下发不久,“大单元教学”就已经成为新的热词,各种关于“单元教学”的经验立即涌现。我不禁想起了几年前在高中推行任务群教学时,在大连听的几节课。
今天重新发出来这篇文章,看看几年前热热闹闹的的“任务群”取得了哪些成果,对今天我们操作“大单元教学”有哪些启发。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重新建构语文课程的内容。今年启用的高中语文统编本新教材,也以“任务群”为重要设计特色,在每单元都设计了一些很好的学习任务。
这一改革获得专家和老师们点赞,很多人认为:“学习任务群是对语文学科本质的重要发现,将会写进语文课程史。”可是,笔者前不久参加了一次“高中语文新教材研讨会”,听完多节展示课后,却觉得没有那么乐观,我在日记里写下:
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这是多年来我听过的“最没有收获的几节课”。
下面把我听课期间的日记整理出来,供大家讨论、批评。当然,我没有贬低这些上课老师的意思,他们都非常优秀,有几位老师也在课后讲座中一分为二地谈了自己的观点,我为他们“吃螃蟹的精神”致敬,但更想说一说吃螃蟹过程中遇到的麻烦。
01
学生对文本不熟
这次上展示课的老师,都是来自课程改革省份的优秀教师,有北京、天津区市的教研员和专家,有上海、山东的名师,他们的课都努力用“任务群”来组织教学,但课堂反应平平,听课的学生大多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下课后,我跟学生做了交流,发现一线老师对“任务群”理解有偏差,学生对所讲课文根本不熟的情况下,就开始组织“大而无当”的任务,想“绕过锅台上炕”,想“一口吃个胖子”,想“不会走就要跑”,结果既丢了西瓜,也没捡到芝麻。
每节课后,我都跟着退场的学生,问他们几个与刚学过文本有关的几个问题,结果发现,学生们对刚学过的文本理解粗浅,他们既没有背过《登高》《死水》这些诗歌,也不理解《赤壁赋》中重要语句的翻译(我问的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更不记得《拿来主义》中谈到的“送去主义”,甚至忘记了鲁迅提到的那所“大宅子”。
江苏省一位特级教师跟我说,如今,领着学生认真品读一篇课文,似乎成了很丢人的一件事。一节课,必须要“跨越五千年,纵横九万里”,要搞“群文阅读”,要设计“任务群”,学生往往对单篇课文还不熟悉,就要去完成各种“高大全”的任务。
可能教材编者并不是这个意思,但一线老师们却不敢去“细读文本”了,特别是公开课,恐怕以后见不着拿一篇文章来“浅浅地教语文”的了。
但是,“细读文本”永远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完成各种任务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任务群,就成了无本之木;所谓语文素养,也成了空中楼阁。
当前,多数高中生语文素养还有待提升,他们在升入高中之前,只是进行了一点应对考试的训练,一进高中,却开始脱离文本,做起高深任务,这就像一个练武功的人,马步还没蹲好,就要去操练十八般武器,结果只能练成几个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