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大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一、文本教学解读
《盘古开天地》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从学习内容和目标定位来看,本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整本书阅读”两个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
神话是远古先民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它形塑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文明气质。
一个事件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阶段,阅读时分清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故事内容和发展线索。
单元核心任务有多种选择,一是“神话故事会”,二是“开发神话IP桌游”,三是“角色自居,创作‘我是英雄之神’的神话故事”。
这篇文章想象奇特,通过塑造盘古的巨人形象,用充满幻想的文字,合理解释了宇宙的起源。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的过程描写的准确生动,着力描写了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过程。
课文开篇就带领我们走进一个遥远神秘的场景: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其中“很久很久以前”体现了时间的久远和不确定,“大鸡蛋”的形象比喻,让我们对混沌一片的宇宙场景可感可知。在这样混沌一片的宇宙中,一个叫盘古的巨人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从“睡了一万八千年”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巨人盘古神奇的本领,这是神话的开篇,也是故事的起因。
课文用四个自然段(2-5)写了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第二自然段写了盘古拿起斧子,劈开黑暗,分开天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叹于盘古的神奇力量,更惊讶于天地分开后的神奇画面: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对仗工整的句式让人想象驰骋:“轻而清的东西”让我联想到了浮动的轻烟,缥缈的薄雾,五彩的云霓;“重而浊的东西”让我联想到粗糙的砂石,泥泞的土地,油黑的矿石,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仿佛与盘古一同,目睹了天地分开的神奇过程。
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写了盘古头顶天,脚踏地,像一根柱子一样,撑在天地之间,天地成形了。在这个过程中,盘古有神的特质:他的身体随天地变化而变化, 天每升高一丈,地每加厚一丈,他的身体也跟着长高;也有人的特征:他也会精疲力尽,累得倒下。乍一看,这样的表达似乎存在冲突,但仔细琢磨,正因为这样,故事情节才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才立体饱满,盘古勇于开创、甘于奉献的精神之美才得以体现。
课文第五自然段写了盘古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身体化为万物:他呼出的气息化作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发出的声音化作隆隆的雷声,眼睛化作日月,四肢和躯干变成大川名山,血液变成江河,毛发变成花草树木,汗水变成雨露……
这样的想象多么神奇啊,古人想象盘古的血液变成奔流不息的江河,是因为江河和血液的形状都是弯弯曲曲的;它们的本质都是液体;作用一个是滋养大地,一个是滋养身体,原来,古人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是有依据有基础的合理幻想。段落末尾的省略号留给了我们更多的遐想和创造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了解古人合理幻想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省略处补白,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在更加丰富的语境中感受神话的神奇想象,锻炼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课文的最后,也是故事的结果——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经历一轮对盘古开天地过程细节内容的剖析后,“伟大”不再是盘古身上的一个标签,“创造”也不再那么简单,对于它们,我们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统编教材编排神话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走进更为宽广的神话世界,阅读更多蕴含神奇想象的神话故事,认识更多个性鲜明的神话人物,了解更多我们的祖先对于世界万物的独特理解,感受神话万古长青的魅力——想象和幻想,因此,在教学神话故事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一篇”神话故事,而且要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更多神话故事的兴趣。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学写“睁、翻、斧”等15个生字;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主阅读课文,勾画文中自己认为神奇的语句,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并感受故事中的神奇想象,在朗读、想象、描述中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3.通过借助图片,借助重点词句,以及表示时间的词语,讲述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过程,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复述中体会盘古的伟大精神。
4.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通过举办“神话故事会”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