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在他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一书中,有一章节专门写了“那些与课纠缠不休的岁月”,其中写到了他的“仿课史”。
作为特级教师,在成长路上他也仿过很多名师的课,如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李吉林等老师……他称自己为地地道道的“山寨王”。
我想说:“这个‘山寨大王’最终把自己练成了一道光。如今,他成了大家的仿课对象”。
前几天看到谷里书院四年级备课群有老师分享祖庆老师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实录和PPT。作为一个特殊单元,对于我来说,上课确实有点无从下手,于是打算也依葫芦画瓢,认认真真来仿一节课。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成长。成长的意义就是不断模仿,不断试错。

图片
一、仿课的前提在于认真备课

虽有教案、PPT,但是备课是一定要有的。况且这是一个特殊单元,教学难度自然比一般课文大。
1.纵横关联,统筹全局
本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从三到六年级,统编教材共设置了四个特殊单元:三年级预测策略,四年级提问策略,五年级阅读速度策略,六年级有目的的阅读策略。关于“提问”阅读策略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提问策略有助于改变被动阅读状态,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样也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此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有童话、说明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目的都是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提问。但教学时,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依据教材编排的梯度和层次,逐步达成单元目标。
本单元提问策略学习的能力要素点整理
教材内容
能力要素点
提问策略
举例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1.明白提问不仅可以针对全文也可以针对部分内容。
2.尝试将学生的问题归类
3.小组合作学会用问题清单提问
从文章的部分内容或全文提问
1.针对部分内容提问: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2.针对全文提问: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6.《蝙蝠和雷达》
1.了解提问的角度都有哪些。
2.尝试从多个角度为切入点来提问。
3.积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文章的内容或写法角度提问
1.针对课文内容: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2.针对课文的写法: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7.《呼风唤雨的世纪》
1.从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归类
2.筛选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帮助理解课文
3.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谈一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比较哪个问题有价值:什么是‘程控电话’?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
8*《蝴蝶的家》
1.通过“阅读——提问——归类——筛选——解答”的步骤来辅助阅读
2.解决问题时尽可能多思考,注重思维的多元化
提问后及时交流、梳理并解决
学生自行提问,自行解答。
第二,重视引导学生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
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再一起梳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第三,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
多鼓励,激发孩子们的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兴趣。因此,对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无论孩子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应该鼓励加引导,不要去否定孩子。
第四,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打开思路,提出问题,合作解决。《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承担着激发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任务,教会学生学会从针对课文部分和全文提问。
2.文本解读,发现特色
(1)文体特点。
童话文体。《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通过描写五粒豆子的不同经历,来赞叹生活,第五粒豆子的经历,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结构清晰。本文在编排上共有五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属于篇幅较长的文章。但是,文章结构非常清晰,讲述了五粒豆子的不同经历,其中第五粒豆子的经历描写得比较详细。
充满哲理。第五粒豆子与众不同。当第一粒豆子“飞到广阔的世界”,第二粒豆子“飞进太阳里”,第三和第四粒说自己“飞得最远”时,第五粒豆子却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最终它用自己的生长给小女孩带来希望,帮助小女孩获得了健康。
(2)文化底蕴。
自然情怀。在五粒豆子的眼里,世界是它们,它们就是世界。就如同它们一开始看到的是绿色的,它们就认为世界是绿色;后来看到了黄色,它们又认为世界是黄色的。
爱与关怀。一粒豌豆与一个生病的孩子建立了亲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温暖,如此催人奋发,使我们相信生命的奇迹并不遥远。安徒生由花及人,描写了心灵对于自然的唱和与呼应。一朵微不足道的豌豆花不但是眼前的美景,亦是生命的重要启示。
生命价值。第五粒豌豆虽然落到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却给小女孩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所以这颗豆子既平凡却又宝贵。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生命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
(3)语言表达。
语言诗意。安徒生童话语言的最大特色是诗意的表达。比如,文章的开头部分,“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让人一读就有进入诗的意境的感觉。
对比写法。五粒豆子有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整个故事在一个又一个画面的不断推移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结局,让读者对生命的价值有了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不断对比中逐步形成的。
仿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有了以上笔记。当然,要想充分的准备一堂课,除了老师,学生也是必须要充分的预习。我们班孩子把课文读了5遍,每人针对课文认真提了三个问题。
图片
二、仿课的关键在于熟悉教案

前期准备很充分这只是老师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要想仿好一堂课,还必须熟悉模仿教师的教案。在仿课前三天,我把祖庆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一一打印出来学习。
1.通读教学设计。
熟悉大板块,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走一遍流程,确保播放流畅,理解每个板块设计意图;接着,细研小细节。如板块之间如何过渡,设计细节有无记住(如随文识字笕、囚不要忘记,如怎样快速区分和归类学生的各种问题)

2.研读教学实录。
这堂课的信息容量很大,教学实录打印出来有13页之多。我不可能把每个字完完全全的背下来。因此,我通过以下步骤来熟悉教学实录的。
第一遍:通读。大体浏览一遍,花掉至少20分钟,有个初步印象。
第二遍:精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祖庆老师的课堂语言、课堂生成。
第三遍:细读。发现课堂的亮点。如我发现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也是亮点的地方:教孩子练习提问,区分从部分内容入手提问和从整体入手提问。

祖庆老师处理的很好,提前收集班级学生问题,选取班级有代表性学生的提问,通过实例展示,课堂一起发现问题,让孩子们理解:针对部分内容提问就是针对某个具体段落从词语、内容来提问;针对全文提问就是针对文章整体从写法和内容来提问。然后通过小组合作重组问题、梳理问题,然后班级再聚焦问题。

我认为此步骤清晰明了,是教学实录呈现出来的亮点之一:问题清单,遵循步骤。
个人问题清单——小组问题清单——班级问题清单。当然,亮点不止一处。

第四遍:选读。发现课堂难点。通过实录我发现本节课祖庆老师在教学时,跟孩子探讨“这篇文章,究竟是写豌豆还是写人?”这个问题上,学生答案很多。那作为课堂难点我们究竟该如何突破?如果是我们班级孩子这样的回答,我该怎么引导呢?我重点选读了这个部分进行思考。

第五遍:写读。边读边写。摘抄一些课堂过渡语和引导语以及生成语。如板块一:朗读句子,借助关键句子梳理主要内容时,我记录了:“揭晓了什么呢?来,这段话特别长,哪位同学有自信能把它读好?”

又如板块三:问题引领,探究课文借物写人的奥秘时,我记录了这样幽默丰富的语言:“我们现在来召开一个问题发布会。”“现在张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挑战,看哪一组的问题会和老师的‘撞衫’?”等。

就这样反复地读,教学实录也渐渐装在了我的心中。

图片
三、仿课的成败在于课堂调控

我一直觉得一堂课的好坏,跟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如我们要心中有学生,要根据学情灵活进行课堂调控;根据学生回答,生成课堂资源;遇到突发情况,机智漂亮化解……
在板块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部分。班级孩子异常活跃,都积极举手起来挑战,而且读的也很流利,课堂氛围很好。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认为应该是难点的地方,班级几位不同程度的孩子起来,都能把主要内容讲清楚,这是出乎我的预料的。我想,这得益于课前扎实的预习。
在板块二:反馈提问,梳理问题时,花掉了我课堂大部分时间。我觉得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都很不错,但如何带他们去梳理和分类,我想这是我需要做的。
课前,我收集了20个有代表性的问题,PPT呈现给孩子,课堂上试着让他们分分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没有太大必要的问题、可以马上解决的问题、课文以外的知识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这里我们用了差不多10分钟来慢慢梳理。最后呈现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