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是重塑我国基础教育格局的重大改革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正确途径。基于“双减”政策背景,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我国体育培训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困境。目前我国体育培训企业面临盲目扩张、无序竞争,监管难度增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域差距持续扩大;培训项目市场供需矛盾凸显;从业人员不稳定,复合型人才缺乏;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创新力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加强市场监管,打造体育培训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价格管理,完善体育培训市场体系,改善供需矛盾;扩大西部地区体育培训市场,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稳定性;推进体育培训企业多方面创新,倡导新型教学。
关键词
“双减”政策;体育培训;体育培训企业;体育产业;学校体育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以及加大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培训治理的决心[1]。政策要求各地不再审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将体育、艺术等纳入非学科类进行管理。继“双减”政策后,教育部在10月26日下达“双增”政策,以“双减”推动“双增”,即要求增加学生体育、艺术等运动和劳动的时间和机会。在“双减”政策的驱动下,人们对体育培训企业的需求空间进一步增大,势必会推动国内体育培训行业市场的快速扩张,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目前,体育培训行业已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体育教育与培训业总产出2 023亿元,在体育产业总规模中占比7.4%,较去年增加1 612亿元。体育培训业承担着中小学生运动技能教授、体育行业服务人才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再就业等业务,其不仅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成为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2]。因此,基于“双减”政策背景,对我国体育培训企业发展现状及主要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中国体育培训企业的发展现状
1.1体育培训企业的总体数量持续增加,“双减”政策影响下增幅明显
从近十年体育培训相关企业发展状况来看,2011-2016年我国体育培训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2016年迎来一段快速增长期,全年企业注册量达到3.20万家,同比增长52.3%,在随后三年,体育培训企业发展速度相对平稳,尤其是2018年,体育培训企业注册量增速放缓,市场进入一段相对“冷静”时期。2020年,体育培训企业的发展再次迎来高峰,全年企业注册数量达到6.90万家,同比增长64.2%。2021年,我国体育培训企业数量依然延续2020年的上升趋势,达到38.80万家,说明我国体育培训企业数量正在持续扩张,继“双减”政策出台至2021年底,体育培训相关企业增加2.10万家,增幅与往年同期相比更为明显。在《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年-2020年)》等体育相关利好政策支持与鼓励下,为体育培训行业的发展释放出积极信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体育培训业虽遭到短暂冲击,但也为行业未来发展创造了机遇,全民健康意识显著提高,体育精神文化需求愈发旺盛,“互联网+体育培训”的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融合发展,给体育培训企业发展的供给端与需求端创造了更大上升空间[3]。“双减”政策对于学科类培训业是巨大冲击,对体育培训业却是新的曙光,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注册成立,整个行业也能够顺势得到迅速发展。
1.2中小型体育培训企业竞争激烈,龙头企业相对匮乏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体育培训企业数量迅速扩张,必然导致业内竞争愈发激烈,新增体育培训企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资本规模较大、能够稳定盈利的龙头企业相对较少。通常而言,一般以企业的注册资本来衡量企业规模大小[4]。2021年底,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100万元~200万元、200万元~500万元、500万元~1 000万元、1 000万元~2 000万元、2 000万元~5 000万元的体育培训企业数量分别为20.41万家、7.75万家、3.95万家、2.98万家、3.03万家、0.73万家,企业数量相较于2020年同比增长了31.60%、31.70%、29%、22.60%、18.80%和15.30%。从总体上看,不同注册资本体育培训企业的数量均逐年增加,注册资本在100万~500万之间的体育培训企业数量增幅更大。2022年初,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体育培训企业数量为20.58万家,在体育培训企业总数量中占比最大,达到52.6%;注册资本在100万~500万元的体育培训企业数量为11.78万家,在体育培训企业总数量中占比30.1%;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体育培训企业数量为6.77万家,在体育培训企业总数量中占比最小,仅为17.3%。由此可见,在“双减”政策影响下,中小型体育培训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内部竞争加剧,使得体育培训企业数量总体呈现“金字塔”结构,即金字塔底部存在着大量中小型企业,而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龙头企业相对匮乏。
1.3体育培训企业业务范围愈发广泛,培训项目趋于多元化
儿童青少年是体育培训行业的消费主体,“双减”政策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他们的学业压力,体育培训课程因此受到更多关注,为满足其不同兴趣爱好,企业业务范围扩大、培训项目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企查查数据显示,传统大众运动项目以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游泳为例,相关体育培训企业数量分别为1.07万家、1.05万家、0.76万家、0.74万家、3.22万家、1.56万家,其中以跆拳道、游泳为主要培训项目的相关企业数量占比最大,其次是球类项目,这些易入门、投入低、回报率高的运动更受广大家长和青少年的青睐。2022年初,小众运动项目培训企业逐渐兴起,以击剑、马术、橄榄球、冰雪运动为例,相关培训企业数量分别为1 695家、4 633家、886家、1 540家,与往年同期相比上升趋势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以棋类为主要培训项目的企业数量达到1.30万家,仅次于跆拳道与游泳。在学科类培训受限的背景下,类似象棋这样既兼具体育竞技和传统文化属性,又具有逻辑思维特点的智力型体育培训项目在普遍重视文化学习的家长群体中更受欢迎,未来拥有巨大发展潜力[2]。大众运动项目培训企业在市场中占绝大多数,“内卷化”现象严重,盈利困难,而小众运动项目培训企业的出现不仅能使青少年掌握“特殊体育技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亦能丰富体育培训市场,减轻业内同质化竞争[5]。
1.4各区域体育培训企业发展呈“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
如表1所示,体育培训企业数量在全国占比低于1%的有河北、山西、新疆等10个省区市;占比为1%~5%的有湖南、河南、海南、重庆等16个省区市;占比为5%~10%的仅有山东省;占比高于10%的有江苏、广东、北京、浙江4个省市。其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11个省区市的体育培训企业数量在全国占比68.46%;在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等8个省区市体育培训企业数量在全国占比15.89%;在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等12个省区市的体育培训企业数量在全国占比15.65%。数量占比最高的江苏、广东、北京和浙江4个省市均属于东部沿海地区,分别为6.47万家、6.20万家、4.33万家、3.85万家;而最低的西藏、青海、宁夏均属于西部地区,分别为226家、1 251家、1 628家。由此可见,在我国东部,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区域,体育培训业数量与西部地区差距悬殊,呈现“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
图片
2
中国体育培训企业发展的主要困境
2.1体育培训企业盲目扩张、无序竞争,监管难度增大
“双减”政策影响下,体育培训企业数量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扩张的结果便是行业发展的无序与盲目以及监管难度的增加。据央媒报道,“双减”政策印发后,青少年体培市场出现三大乱象,即“仓促开班资质不齐、教练速成上岗、应试导向严重”,暴露出我国体育培训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足的缺陷,经营中违法违章现象严重。对于“鱼龙混杂”的体育培训市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监管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如前文所述,体育培训企业数量总体呈“金字塔”结构,虽存在地方性龙头企业,但全国性龙头企业匮乏,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大规模扩张的中小型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会通过降低收费标准,降低师资准入门槛或者场地设施成本等方式保证自身生存,导致业内总体发展质量逐渐降低,企业间非理性、盲目地展开竞争,而非朝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前进。金字塔中底部体育培训企业大多为个人独资,分散经营,如此高度分散化,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吸引资本产生巨大效益,同时龙头企业数量较少无法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整个体育培训行业难以形成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市场竞争机制。
2.2区域体育培训业发展不平衡,地域差距持续扩大
“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培训企业的增长存在地域差异性,“东强西弱”的局面将长时间存续。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初,我国东部地区体育培训企业总数量比2021年增加4.80万家;我国中部地区的体育培训企业总数量比2021年增加2.02万家;我国西部地区的体育培训企业总数量比2021年增加1.64万家,东部地区体育培训企业增幅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体育培训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问题更加严峻。我国各地区间体育培训业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源于地区间经济水平、人口密度、政府投入等客观环境和资源的差距,另一方面源于文化、思维、意识、观念等主观差异问题,为了获取更高投资回报率,绝大部分体育培训企业会选择人口相对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环境,导致同一区域的体育培训企业更加聚集,地区间企业数量差距进一步扩大,增加了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风险。
2.3体育培训项目市场供需矛盾凸显
在体育培训项目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受消费者认知程度、项目坪效、变现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各项目发展之间不平衡性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体育培训业供给与需求两端矛盾突出[6]。一方面,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大众运动项目在体育培训市场中比重较大,大众运动项目体育培训企业扎堆出现,供给端远大于需求端,无效供给增加,同质化竞争激烈,易出现“生源紧缺”问题,甚至可能引发企业间“争抢生源”的现象,扰乱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马术、击剑、攀岩等小众运动项目越发普及,需求量增加,供给端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消费者需求,可能导致“求学无门”的情况发生。
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会趋于动态平衡,时间差是衡量该行业供需是否平衡的重要指标,若供需差距较大且长时间无法趋于动态平衡,则该行业的市场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在体育培训业中,小众运动项目若在长时间内供给量无法满足需求量,供给需求时间差越大,副作用也会越明显——小众运动项目培训价格不断上涨。而对于大众运动项目,若需求量稳定而开设课程的企业持续增加,则会出现恶性价格战,造成市场恶性竞争。目前小众运动项目蕴含着较大市场,还未被充分挖掘,浪费了其潜在市场价值,而大众运动项目培训企业扎堆式聚集,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程度,使得供需两端严重不平衡。综上所述,目前体育培训行业中,大众运动项目供远大于求,小众运动项目供远小于求,造成两端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2.4体育培训企业从业人员不稳定,复合型人才缺乏
体育培训企业从业人员是指企业中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人员集合,教练是企业的核心人员[7]。继“双减”政策颁布后,国家体育总局又发布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明确规定课外体育培训教练需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练员入职门槛提高,资质不齐的从业人员将被淘汰[8]。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初,参保人数在10人以内、10~19人、20~99人、100人以上的体育培训企业分别为20.06万家、0.87万家、0.62万家、0.18万家,体育培训企业参保人数主要集中于10人以内,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体育培训行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从业人员不稳定的问题。原因主要在于行业存在大量兼职人员、临时工,特别是部分体育培训初创企业或小型企业考虑到运营成本问题,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再者,由于体育培训业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的职级晋升体系与团队管理机制,教练员出于对薪资及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考虑而选择离职,导致行业岗位流动性较大,从业人员不稳定[9]。
体育培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要精通体育的人才,也需要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体育培训企业而言,考虑到企业运营成本问题,聘请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多数从业人员充当着“教练员”和“管理员”的双重角色,其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体育教学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兼具的复合型人才缺口突出,体育培训企业发展水平受到制约。
2.5体育培训企业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创新力不足
体育培训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缺乏创新,其中包括教学内容和品牌内容。在体育培训教学过程中往往沿用大众认为合理的教学体系,将业内成功的教学方法视为教学标杆和黄金法则,使得体育培训行业教学思维固化,难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由于学生身体条件、天赋和性格都不尽相同,使用相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只能满足学生基本要求,无法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运动天赋;品牌内容创新缺乏主要体现在虽然企业数量众多,却未能突出自身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体育培训企业的品牌创新意识越强,可以带动整个培训行业不断实现品牌创新,能够增加社会关注度及知名度,扩大行业市场影响力。
另一方面是教学形式缺乏创新。从学生年龄分布看,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选择线下体育教学的人群主要是有明确学习目的的青少年。而部分潜在消费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如中老年人以及不想投入过多时间和金钱的业余运动爱好者。这一群体多以休闲娱乐、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参与传统培训项目的试错成本较高,其对经济成本投入的阈值较低,一旦超出心理预期值,可能会选择放弃。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培训行业还未紧跟线上教学的时代步伐,目前体育培训企业仍主要采用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偏好。相反,学科类培训企业在教学形式上更具创新性,各类线上课程内容丰富、电话回访及服务周全,学员选择余地更大,试错成本更低。
3
中国体育培训企业发展的推进策略
3.1加强市场监管,打造体育培训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目前体育培训行业中,大众运动项目和小众运动项目在市场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二者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针对无序竞争,要加强市场监管,适当借助国家政府、法律法规对体育培训企业和市场施加压力,促使体育培训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并营造有序竞争环境[10]。首先,不断强化体育培训行业的市场监管,完善体育培训企业资质审核的规章制度。各地区体育监管部门要以规章制度为标准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要对体育培训企业进行及时指导和监管,所有标准及审查达到准入门槛登记后才能进行招生、开展培训。还应与各地区教育部门共同遴选符合规范标准的体育培训企业,配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课外体育培训预付费和招生行为的监管,杜绝虚假宣传、虚假折扣、“焦虑营销”等行为,依法依规查处行业垄断行为,构建体培行业发展新标准。对于办学许可证、运营资金、办学环境、教师资质及收费标准等方面实行统一化监管;其次,企业应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创新品牌内容。减少产品同质化竞争,增强企业产品议价能力。企业要突出核心竞争优势,树立品牌形象,才能够跳出“恶循环”的怪圈;最后,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小型企业签订战略协议或进行收购和并购,吸引资本进入市场进行投资,减少无序的同质化竞争,逐步打响自己的品牌效应。这样有利于体育培训行业龙头企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增加可以加快体育培训行业从“金字塔”结构向“橄榄球”结构的转变速度,进一步优化体育培训行业结构。
3.2规范价格管理,完善体育培训市场体系,改善供需矛盾
在体育培训行业中,大众运动项目相较于小众运动项目而言,价格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且价格体系更加合理,这使得二者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大众运动项目,要改变这种偏好就需要体育相关部门及体培行业建立并规范价格管理,增加各个运动项目的课程价格透明度,完善市场体系,降低消费者的不安全感,让消费者偏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变,以此来平衡供需关系。
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体育培训行业中的各类培训课程是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得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会使得需求量增加。对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而言,目标模糊的消费者占了绝大部分,该类消费群体更多考虑的是体育培训课程的性价比,各个体育培训项目之间可以相互替代[11]。大众运动项目由于供大于求,价格较低,小众运动项目由于供小于求,价格较高,这无疑会使得二者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重。因此,对于大众运动项目而言,监管部门应设立最低价格门槛,保证培训企业的基本利润。就小众运动项目而言,监管部门应设立最高价格门槛,同时实行教师层级划分标准,并设置教师进入市场最低要求,对于刚达到最低要求的教师,只能进行基础教学,而对于更高层级的教学和训练则要求教师持有更高级别的证书。此外,还要对培训企业的办学规模和教学环境进行管理,可尝试通过A、B、C、D、E等级来对培训机构进行划分,以供消费者参考和选择,这样也可使得那些只想以营利为目的而无视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望而却步,减少盲目扩张。
3.3扩大西部地区体育培训市场,缩小东西部差距
扩大西部地区体育培训市场,是改善我国体育培训业发展“东强西弱”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包括中央财政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资金分配以及体育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向西部地区倾斜,改善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投资的软硬件环境;增加科技“基金”等专项经费用于西部地区体育人才培养,为西部地区体育培训业的发展奠定夯实的经济与人才基础[12]。另一方面,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与地域优势。西部地区天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摔跤、赛马、民族体育舞蹈等户外运动的理想场所[13]。此类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运动项目对体育设施要求较低、成本投入较小、观赏性强,在西部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可成为西部体育培训业无可比拟甚至垄断性的资源[14]。因此,扩大西部地区体育培训市场,可以借助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具有西部特色运动项目的体育培训企业,缩小东西部地区体育培训业发展的差距,改善“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稳定性
在遵循《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的基础上鼓励各高校体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及退役教练员、运动员进入体育培训行业;将“业余教练员”视为发展培养对象,即部分技术水平达不到专业运动员水准但能够胜任基础教学的群体,采用“实习生”“助教”的形式引导进入体育培训市场,通过开展统一、规范的培训使其不断成熟直至具备胜任教练员的资格,以此扩大体育培训行业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师资队伍质量决定着体育培训企业的服务质量。要定期开展教练员培训工作,分层次对不同级别教练员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并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定期举行教练员的教学成果、专项技能展示与汇报,增进各企业间教练员的经验与技术交流,提高体育培训业整体服务质量。
体育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布局。行业需要构建完善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各级体育运动学校、高等院校开设体育培训企业管理相关课程,在开展教练员培训中适当加入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项目,以调整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为体育培训业培养既精通体育又熟悉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6]。另外,为提高从业人员稳定性,应给予从业者基本的福利待遇保障,建立完善的晋升、奖惩制度,必要时可将优秀教练员纳入企业参股者范围,以调动从业者积极性、提升体育培训服务质量,防止企业从业人员流失。
3.5加强体育培训企业多方面创新,推进新型教学
针对教学内容创新,体育培训企业可通过对学员进行分类来制定多种不同的训练方案。针对耐力值和耐心值较低的学员,可采用渐进式教学,逐步增加训练量并引导学员对运动更加感兴趣。对于耐力值和耐心值较高的学员,可采用渐进式和突进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在前期采用渐进式教学,当学员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采用突进式教学,最大限度挖掘学员潜力。通过教学方案创新,能使教学内容得以完善,家长和学员的满意度也能够适当提升,从而增加培训企业回头客;针对品牌内容创新,核心在于企业应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当竞争优势足够突出时就可以促进一个企业的品牌内容创新[15]。在打造出自己核心竞争优势后再适当通过自媒体、抖音、小区宣传等方式进行营销宣传打造品牌效应,这可以使培训企业的教学服务拥有更高附加值,从而使人们更加愿意为这些附加价值买单。
针对教学形式创新,可采用“互联网+学习”的方式进行基础教学,通过开展线上基础课程挖掘市场潜力。如今倾向线上课程进行基础体育锻炼的人群数量非常庞大,以运动健身软件Keep为例,2021年4月21日Keep公布平台日活跃用户数量超600万,用户总量约3亿。许多基础运动教学视频点击量超过百万,线上教学市场有很大发掘空间。然而,Keep的教学视频主要是针对塑形、基础力量训练等,针对各类运动项目的基础教学涉足甚少,这对于众多体育培训企业来说是一个创新机遇。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互联网线上课程,让线下学员及时进行反馈改进,教练员随时跟进,同时各年龄段消费者可以用低廉的价格成本去尝试不同体育运动培训项目,再决定是否要进一步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错成本。
4
结语
“双减”政策的落实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对倡导素质教育、规范教培行业、助推体育培训业长远发展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政策支持对于体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是机遇,但在这一过程中,“无序竞争、监管难度大、供需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显现,体育培训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双减”政策只是一个起点,面对体育培训市场的扩张,未来将需要大量的配套政策和持续的严格监管,也需要相关专家、业内人士及相关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规范体育培训市场,以促进体育培训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XTY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TY058),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一般项目(2021B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