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发挥单元整体的学习价值,应该是2022年版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师提出的基本的,同时也是具有极大挑战的要求。一线教师基于学习任务群进行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不知道一个什么样的学习任务能够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当然还包括评价等。究其根本,还是研究不够深入,思路不够清晰,常常套用“双线组元”“语文要素”等新新名词或课程标准中的说辞来为混乱的解读和设计站台。

要设计出一个优质的单元学习任务,教师需要厘清下面几个问题。

1.三个简单的“核心问题”——内容,目标,任务

其实,进行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从单元研读到课堂实践,只需要始终抓住三个核心问题,就能够防止堕入思路不清、所行非所愿的窘境。这三个核心问题,也是老师们耳熟能详的,即“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

但是,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并不是简单的顺序关系,而是不断交叉相互启发反复修正,最后才一起明朗起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什么”,从单元内容板块来看,一个单元不外乎包括“课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再细致一些,就是看看各版块具体有什么。“有什么”,不仅指的是显性的、一眼看得见的内容呈现,还指蕴含其间的“学习内容”。这就涉及到“为什么”的追问了。“为什么”的答案也并不简简单单从“既定”的单元“导语”、思考题或教师用书等直接拿答案,还需要结合单元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调整和定位。这样一来,“有什么”需要在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中,不断去重新研读和发现;“为什么”又在对“有什么”的重新发现中有新的生成。

教师还要考虑从“有什么”到“为什么”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这就很自然地涉及到了“怎么做”的问题。

在思考怎么做的时候,学习的方法、路径不仅受学习内容的影响,还要考虑学生知识背景、已有经验,甚至还要对单元已有内容进行重新考量、组织,作必要的补充和拓展。

从以上讨论来看,所谓的“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师进行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必然的选择和状态。

 

2.从“有什么”到“为什么”——厘清概念性理解的目标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教师可以先跳过导语页,忽视所谓的语文要素,直接判断这四篇课文是什么和有什么。找出四篇课文的共同之处,也就能够初步判断这个单元的阅读学习目标是什么。这四篇课文,都属于散文(《白鹭》是散文诗),可以做出判断,这是散文文体的学习。散文从内容形式上可以分为不同类别,这四篇散文的题目有共同点,即以事物名称为题,细读之下,会发现又并非都属于状物散文,但写法上有共同之处——都是借物抒情,也就是写这些事物和与这些事物有关的故事,抒发特定的感情、感受。

教师研读课文,要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追问和答案,会帮助教师进一步对课文所承载的学习目标做出预判。如果教师能够同时结合对学生知识背景、已有经验的了解,预判就会更科学具体。这四篇课文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而五年级之前,体会和表达情感的读写方法已经学过哪些,学生已有的相关能力如何,教师心中应有个大概——想象画面进行体会,抓关键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这些在状物散文、叙事散文的学习中已经有过训练和积淀,但借物抒情的散文阅读,这是第一次。图像化策略可以自觉运用,但散文中具体形象(包括意象)所蕴含的情和意该如何体会,又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等,显然是学生以往所没有学习过的。郭沫若写白鹭,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白鹭,那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出一二,但似乎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背景”资源做支撑。这就涉及到了怎么学的层面。

只看四篇课文还不行,接着往后看,这个单元还有什么呢?口语交际是“制定班级公约”,与散文阅读学习没有什么关系。习作是“我的心爱之物”,写的是“物”,抒发的是“喜爱”以及与“喜爱”之因由相关的感情,其实是借物抒情写法的初级尝试,与课文关系紧密。语文园地中,无论是“交流平台”,还是“词句段运用”,甚至是“日积月累”里的古诗《蝉》,都是围绕“借物抒情”的读法和细节写法来安排内容的。从“整体”上来观照,口语交际可以单独考虑,而四篇课文、习作、语文园地是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研读分析的。

就读写重点学习目标而言,指向持久理解的概念性目标,应该是要达成这样的理解: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内心情感,作者会通过描述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以及与事物之间的故事,来抒发情感。既要理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接下来要做的是,梳理清楚四篇课文、习作、语文园地之间的逻辑关系来。

 

3.从“为什么”到“怎么做”——设计单元学习任务

关键是要设计一个具有驱动力、整合力和发展力的单元学习任务。这是2022年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来的:“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在梳理课文、习作、语文园地等相关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前,教师要参照教材预设的学习目标,例如导语页(一二年级主要参照教师用书)标示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样就能够始终以清晰的目标作为逻辑的据点。

不同的学习目标定位,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性组织和学习任务的科学设计,会有不同的逻辑要求;反过来,在学习内容和活动被大致预安排的情况下(教材单元的编写就是一种预安排),这种预安排本身可以看作是对学习目标落实方式和路径的逻辑回应——不过,其逻辑不是直观的,仍然需要教师自己去发现和梳理。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第一个课文学习单元,其学习目标除了识字写字,还有积累和拓展带叠词的“的”字短语,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背诵积累,认识自然段等。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本体性目标,课文阅读还有丰富认知、情感和审美等人文目标,这个单元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都从内容上告诉教师,要通过单元学习让学生了解四季,感受四季之美。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从这个单元的内容理解性阅读到批判性阅读,是需要经验逻辑与事实逻辑相融合的,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只有在适切的学习情境里才能发生,这个学习情境就是对当下季节的观察和体验,再迁移到对四季的认识。

简单地说,这个单元的学习,季节景象既是认识和体验的对象,又是落实语文本体性目标的学习境遇。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虽然《小小的船》一文也是关于“大自然”的,但不是关于大自然中四季的,在学习境遇上无法与其他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相关内容进行逻辑关联。那么,以学习境遇为逻辑基础的单元整体教学规划设计学习任务,最好突破教材编写的内容,以“季节”为线索进行重新组织。《秋天》为切入,《四季》和语文园地相关内容将四个季节有联系地呈现,《江南》突破时间线索,从空间线索是引导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四季地域景象,补充《祖国多么广大》以加深理解。

回到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篇课文、习作、语文园地,从阅读体验到表达实践,如何进行整体性(也就有逻辑的系统性)的梳理和组织呢?四篇课文的共同点上面已经做过分析,都是典型的借物抒情写法的散文,其整体性就在此。内容写法上的一致,如何让学生去发现呢?这就需要设计一个隐含整体性关联意识的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通读四篇课文,借助表格梳理分别写了什么事物、为什么写这些事物,从而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和表达效果。这既是为进一步细读品味四篇课文打基础,也是为习作的写法实践打基础。这时候,教师还要想到,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以及日积月累,是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安排学习,还是更自然地融入课文阅读和写作表达中。(如果按照新版课程标准来进行单元学习内容的划分,这个单元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做这一补充说明,是为了提醒教师自己,作为文学阅读的借物抒情的散文,其理解品味要用文学的方式。)

一个积极的学习境遇的创设,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和理解学习目标,进而设计一个具有整合力的单元学习任务。考虑到学生的经验背景等实际情况,导语页的所谓“语文要素”,理解转化成单元学习目标后,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读写目标的逻辑关联。“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应该成为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和目标,而“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可以看作完成核心任务和目标的准备和铺垫。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规划时,想明白了这一点,单元整体备课时,就要调整教材的“预安排”。从写作任务入手,先写第一稿;以写的需要驱动课文阅读,从课文中汲取新的营养,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最后以写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为单元学习的“终点”和成果。

交流平台在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梳理后,组织学生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性体会时融合使用;学习《白鹭》时,拓展日积月累中的《蝉》的诵读(白鹭和蝉都是传统的文学意象);词句段运用在相关课文细读品味时自自然然地设计进去。

这样,单元学习任务的酝酿,也就在备课时完成了对整体性的逻辑追问和规划。

 

4.学习任务的精心设计——核心任务和子任务分解

有了上面的基础,就可以设计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了。

这个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可以设计为——创办童年博物馆,展览分享心爱之物。学生将在学习课文作者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思想感情的同时,联结自己的心爱之物和故事,学习运用借物抒情的方式撰写自己的作品,作为心爱之物展览分享时的解说词。创办童年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展示每个人的心爱之物,每个班都是一个子馆,整个年级可以互相参观。

核心学习任务需要分解成几个具有层次性的子任务,让目标的落实扎扎实实,有迹可循,让学生能够清晰地完成学习意义的自主建构。子任务一是“精心挑选心爱之物”,子任务二是“探寻借物抒情的秘密”,子任务三是“童年博物馆开馆与展示分享”。

 

5.课文阅读的创意设计——如何用课文来促成概念性理解

具体到每篇课文的阅读学习,除了始终回应借物抒情的写法,教师可以有更多的创造性。当然,创造性是基于学习目标的落实,基于学生的需要,基于文本本身的特点,尤其要基于在指向概念性理解的学习任务中每篇课文所承担的具体目标角色,而不是想当然。

前面强调这四篇课文的学习是都属于文学阅读,下面简单呈现一下《白鹭》的学习活动设计——要用《白鹭》从意象角度来理解“物与情”的关系,来学习具体的表达策略。

 

(一)读一读写白鹭的诗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杨慎“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二)白鹭背景知识

1. 根据生活经验和图片,说一说关于白鹭,自己知道什么。

2. 出示杜牧《鹭鸶》中描写白鹭的诗句:“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自由朗读,再谈谈对白鹭的认识。

白鹭身穿雪白的衣裳,长着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突然,它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青山,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3.品读郭沫若笔下的白鹭。

(1)自主阅读《白鹭》,在你认为能感受到作者喜爱之情的地方做批注,并进行小组分享。分享感受后尝试着把作者的喜爱之情朗读出来。

预设: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直接赞美白鹭的感情。

“色素的搭配,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2)班级组织交流。

4.对比阅读,感受“借物抒情”:阅读下面的片段,对照郭沫若的《白鹭》,给你带来的阅读感受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白鹭属,鸟类的统称。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饰羽全有。

白鹭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地和潮湿的森林里。它们经常一只脚独立在水中,靠灵活的脖子和鱼叉一样的尖嘴觅食。它们会将河蚌往石头上甩,直到河蚌被震开。与其他鸟类不同的是,白鹭不会叫。

5.学习写法,尝试迁移

通过对文章词句的批注,总结学到的能写出对心爱之物喜爱之情的写作方法。如《白鹭》抓住意象特点,着力描摹和渲染。课下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写几段话,可以仿照第2至5自然段,也可以仿照第6至8自然段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