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调整期: 各方展开协同布局从 2014 年 3 月 至 2015 年 12 月 , 主要特征为国家层面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 各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开始协同指导地方智慧城市建设。
2014 年 3 月,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 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年)正式出台, 该规划推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等八篇具体实施内容, 其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 列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
2014 年 8 月 , 我国第一份对智慧城市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的权威文件《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制定, 该指导意见提出, 到 2020 年,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 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 文件关注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暴露出的“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体制机制创新滞后、 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 等问题, 注意到了“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 盲目 建设” 的苗头。
2015 年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尤为重要的一年。 “智慧城市” 和“互联网 +” 行动计划首次写进 《政府工作报告》 ,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 行动的指导意见》 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 物联网等与智慧城市相结合,鼓励工业互联网、 智能电网、 智慧城市等领域基础共性标准研制推广和融合发展。同年 12 月 , 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 原有的各部门司局级层面的协调工作组升级为由部级领导同志担任工作组成员的协调工作机制, 工作组更名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 ,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央网信办共同担任组长单位。依托部际协调工作机制, 各部委共同研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跨部门、 跨行业的重大问题, 推动出台智慧城市分领域建设相关政策, 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公开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微信:yz88601046)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