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是在教学生如何学。”这句话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这个观点在王春易教授的著作《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一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种种局限和不足,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改变教学思路,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课堂革命进行到底,打造有用、有效、有趣的“三有”课堂,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三生”课堂(生命、生成、生活课堂),课堂教学才能激发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
在《从教走向学》一书中,作者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案例,从七个维度阐述了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地有机结合,使得书中一些专业教学理论知识不再那么晦涩难懂,而是让读者一目了然,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作为一名教龄短,教学经验尚不丰富的青年教师,本书中的很多教学观点和方法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它帮助我解答了这五年教书生涯中碰到的许多困惑与不解。如“从课时教学到单元重构”这一章节,作者强调长期的课时教学,容易使教师陷入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中,越讲越细,越讲越深,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核心素养培育和发展;而当我们设计一个单元教学时,更容易看到价值观念。必须承认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会不自觉地按课时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理。今后要努力改变教学思路,尝试以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将知识结构化,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通过设置较为复杂且综合性的核心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与探究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图片
再如书中第五章,“从开展活动到任务驱动”中提到一个观点:动起来的课不一定是好课。以往在我的认知里,曾简单地认为,动起来的课要比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更好,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而王春易教授则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代表课堂活动的场景,向我们深刻地剖析了动起来的课中存在的问题。在看了这些课堂活动的设计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后,对我,如当头棒喝,我想:这不正是我在平时设计课堂活动时常常出现并为之苦恼的问题吗?如果此前我还为此苦思冥想,不得其法。在看了本书这一章节的分析后,真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不由得拍手叫绝。
比如说,书中列举了一个课堂活动场景,说到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围坐在一起或大声议论或窃窃私语,或放声大笑,教室里显得非常热闹。而这一场景在我设计的课堂活动上十分常见,一开始我还为学生讨论热烈而高兴,但很快我发现特别是通过最后的验收环节发现,有时学生并不能每次都顺利地完成目标任务,要么就是只有少数同学可以很好地完成,大部分人的表现差强人意。还有的时候,在安排了课堂活动任务后,发现很多同学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半天不能进入状态,从而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而通过阅读本书的此章节,我明白了,前者虽然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展开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的状态表明研讨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挑战性,学生还停留在对简单问题的讨论上,没有深入知识的应用层面,没有达到思维迁移和创造的层次。而后者,虽然新的学习任务提出了,但如果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认为这个任务对他来说不重要,或者对他来说太难了,学生都不会参与到新的学习任务。按照罗伯特·马扎诺提供的人类学习模型可知,因为学生未认同新学习任务的价值和意义,未开启自我系统,学习就没有真正开始,最后的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而王教授强调,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学设计的关键不是设计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而是提升活动的品质和质量,设计相对复杂和综合的任务,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设计能激发学生持久思考和探究的任务,设计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和具有现实性的有趣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