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了深入了解把握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的“新”与“变”,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新的教学方向,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注入新的活力。5月7日,在校领导的引领下,信息团队的老师们研读新课标、聚焦“新”与“变”,展望新未来,以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的多重角色从多个方面对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和解读。
课标整体概况
闫春峰老师从学科属性、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几个角度对2022信息科技新课标进行了总体介绍,从信息技术走向信息科技,作为国家课程在3—8年级单独开课,成为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学科强调“科”“技”并重,注重科学原理、科学规律、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并给出了教学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课程性质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赵海萍老师对于新课标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变”:课程性质的变化;课程素养的变化:信息素养“变”核心素养;课程阶段目标的变化:围绕核心素养确定具体化目标。“新”:新提出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新提出四点课程总目标,每一点都围绕这一个核心素养点提出的。最后进行总结信息科技课程不在是一种工具了,而是独立的一门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
赵维明老师对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解读,她谈到,第一学段并未独立开设课程,而是采用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方式。如何融合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跨学科主题-数字设备体验是一个新增的板块,这部分融入到语文、数学、综合、道法等学科中去,一定会碰撞出奇异的火花。
同时,杨悦晗老师的解读以一二年级信息安全与隐私为课例,阐述新课标在学段,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的新与变。阐明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养成保护个人信息和安全使用数字设备的好习惯,负责任地使用数字设备的重要性。并结合跨学科主题这一概念,综合运用信息科技、语文、道德与法治等知识,提升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课程内容 第二学段
潘娇老师分享了对第二学段课程内容的认识,第二学段中包含了三个模块的内容,分别是在线学习与生活,数据与编码和跨学科主题。其中数据与编码模是四年级的内容模块,数据这一部分在四年级的课程中得到了良好的落实,编码却是这次2022版课标中新出现的概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对于这一新模块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们的数字化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 第三学段
王月老师针对第三学段(5~6年级)进行解读,主要分析了两个内容模块:身边的算法、过程与控制;一个跨学科主题:小型系统模拟。让课标使用者感到新课标能用、管用、好用,真正引领、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变革,让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业质量
李金宝老师解读的是学业质量部分,以前信息技术没有课程标准而只有指导纲要,本部分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部分实质是对信息科技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李老师通过具体实际列举了学业质量的个别要求,体现了考察的综合性和分层性。通过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的分析,李老师总结出以下三点:1、标准的提高。2、被动到主动的过程。3、个人层面到社会层面。
课程实施
针对课程实施模块,徐浩真老师从2011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2022版新课标的对比出发,详细阐述了新课标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与“新”。字里行间中可窥见徐老师严谨细致的务实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创新品格。
孟子微老师以《虎年电子画报》这课具体讲述如何落实“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教学。根据2022新课标对教学实施的建议,做以下梳理,从教师创设的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场景分析。探究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最后,结合实际生活,解释在生活中应用超链接的现象,提高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对于信息科技学科课标中的附录二、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李刚老师向我们举的是一个在线数字气象站的生活实例,此案例针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但将学习任务细化后,里面的小任务正适合小学四五年级的课堂进行实际操作。我们要立足三案多模块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在信息科技的课堂上积极协作,主动创新。
随后,孙欣校长、林淑华副校长、周欣华副校长在交流后对信息组此次的新课标解读进行了指导。孙校长先向我们教师分享了两个话题:一、世界永恒的主题是变。二、教师的专业性尤为重要。通过这两个话题让我们认识到,老教师要基于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变”,新教师要秉承学习的态度对接触到的内容全新接纳。同时,孙校长也对信息组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素养应该重点研究、深入理解。对于跨学科融合,应该多听其他学科的课,推开学科之间的门,走出去。对于教学模式,要将三案多模块普及到各个学科。领导的引领为信息学科新课标下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信息团队的教师定会深入学习,不断改进,做到且学且思且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