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下用数字教材构建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

文 | 曹 媛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就是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运用言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言语环境,这个言语环境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最好的实践场。教材是课堂环境中言语交际的主要话题媒介。数字教材作为信息化的教学媒介,具有静态化的纸质教材不具备的一些优势。譬如人教数字教材,让静态的文字有声有色,动态化呈现课文;教学要求、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练习评价反馈统整在一起,增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选择;借助数字教材上的工具,不仅能够呈现学生与数字教材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又会激发其他学生的活动,实现多元互动和多层次互动;生生互动在数字教材上留下的痕迹,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呈现出来,既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又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感受到互动交流、学有所成之后的快乐。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因此,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师的讲转化为学生的学。在数字化环境中,数字教材的运用,有助于教师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打破教师替代学生思考、层层设计教学环节、桎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固有教学模式,转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学情发展变化,在学生学习生长点上组织切实可行的学习活动,真正实现“讲堂”到“学堂”的转变。那么,如何用好数字教材(本文皆指“人教数字教材”),在数字环境下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呢?

一、用数字教材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我们以学习的活动化设计为研究切入点,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学习的活动化设计是以活动统整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主动的探究、实践完成自我认知经验的建构。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经历新的学习的过程,又是经验不断积累与丰富的过程。我们倡导学习的活动化设计要遵循“知识任务化、任务活动化、活动学习化”的设计原则,构建“先学后教”的课堂。

“先学”是以明确的任务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经验,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是指当学生的学习偏离目标、遇到困难无法推进,或表面看学习很热闹但认知层面原地踏步时,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和点拨。最显著的课堂形态是学生围绕一个明确的任务,呈现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学习形态,并用读、说、写的行为方式或行为结果表现学习成果。这时候,数字教材会作为学习工具或学习平台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大胆想象”,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侧重引导学生习得想象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生在自主读课文第1至第6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的过程中了解了文中的“我”是从相反方向展开想象的。但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从相反的方向想象”的思维方式呢?为此,我们设计了“用文中的一个词给这种想象起名字”的任务,目的在于整合词语的理解与想象的思维方式。

师:(用数字教材中的聚光灯放大呈现课文第2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还给这种想象的方法起了一个名字,藏在字里行间,读一读,谁能找到?

生1:我觉得是“倒影”这个词。

生2:我认为是“秘密”这个词。

生3:我认为是“地方”这个词。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意见,大家想一想,哪个词更能表现这种想象的特点呢?

生4:(学生在数字教材上用画笔圈画出“秘密”一词)我认为“秘密”这个词能概括作者想象的宇宙另一边所有事物的特点。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5:我也觉得是“秘密”,因为作者想的这一边和宇宙的另一边是不一样的。

生6:我觉得是“倒影”。如果不是“倒影”的话,宇宙的这一边和另一边就不会是相反的。就像宇宙的这一边和另一边,好像有一面镜子,照出来是相反的。

生5:我觉得应该还是“秘密”。因为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了,在这一边石头是没有生命的,石头是不会动的,如果是“倒影”的话,在另一边石头就该长腿了。

师:哦,你读读课文,看看在宇宙的另一边,石头是怎样的?

生5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你现在认为用哪一个词作为这种想象的名字更合适?

生5:倒影。

师:为什么?

生5:因为课文里说,在宇宙的另一边,石头会像花朵一样开放,像人一样行走。

这一教学片段呈现出佐藤学描述的“主题—探究—表现”的学习典范。“起名字”的任务是围绕一个问题探究的过程,教师将目标的达成、词语的理解和想象方法的体会融入活动之中,对想象方法名字的探究过程再次推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对这一想象方法的认知和体会。在讨论过程中,数字教材的“聚光灯”功能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在数字教材上的“圈画”呈现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结果,增强了课堂互动的可视性。

此外,数字教材中有朗读的音频、视频,有识字工具,还有交互练习。这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能承载更丰富的学习活动。

二、用数字工具丰富学生的学习语境

语文课堂本身就是一个言语交际的真实环境,学生要在具体的言语交际实践中学习言语规律和语言规律,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言语交际环境,其开放性在于交际的言语是以阅读文本的内容为话题,但是又融合了教师与学生的言语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会不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支持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调整自己的言语,以适应课堂言语交际环境,利用课堂交际环境推进言语交际。我们将课堂上师生言语交际的环境称为语境,这个语境是多元融合的。在《语境教学研究》一书中,作者孔凡成对语境做了这样的解释:语境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等。它不是人为“优化”的典型场景,而是真实的言语环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学语境、学生认知语境、文本语境、言语交际的情境语境、文化语境等多重语境融合,能够让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因此,课堂上的学习语境越丰富,课堂言语交际的实践性就越强,学生学习的成效也就越高。数字教材开发了不少工具,如画笔、聚光灯、截图、笔记等,这些工具的使用能够促使师生的言语交际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交流,做到聚焦讨论内容与话题,使课堂由单向交流转变为多向交流的教学形态,同时又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情变化,调整教学策略。如前一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数字教材上圈画出词语,完成信息的提取,这个过程不仅丰富了课堂上师生交际的情境语境,还提升了学生的认知经验。

又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跳水》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究人物的思维过程”就是单元的训练重点。《跳水》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不同于前两篇课文,它更侧重在叙事上,因此课后练习第1、第2题,提示学生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离不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其他人物的行为。教师设计了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请学生读课文,思考“孩子遇到了什么危险,船长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在白纸上画出船长思考问题的想法图作为自学成果。当学生分享交流自学成果的时候,数字教材就成为学生信息交互的载体,既能呈现学生圈画的信息,又能呈现出学生思维碰撞的亮点。

有的学生说:我们组把船长可能考虑到的各种方法都列举出来了。第一种方法是让孩子沿着桅杆走下来。从这些句子看,孩子此时正站在桅杆上(在数字教材中画出句子)。但是因为孩子紧张,他很可能会掉到甲板上摔死(在数字教材的插图上画出下落曲线)。第二种方法是寻找梯子、垫子等工具,但弊端是时间长,而且不安全,孩子很可能会因坚持不住掉到甲板上摔死。最好的办法就是船长想的办法——让儿子跳到海里。我们组考虑,孩子随父亲出海应该会游泳,即便不会游泳,这样做也能降低危险,因为海水是有浮力的,会减轻对孩子的伤害。而且,水手们的水性都很好,能及时把孩子救上来。课文的这几句话也告诉我们水手救起了孩子(在数字教材中画出句子)。我们还画了一幅救援的草图。

另一学生说:我们组综合考虑船长看到的和想到的(在数字教材中画出句子,读句子),首先发现船上的桅杆非常高,孩子处境很危险,船长发现孩子很害怕,因为文章里说“孩子的两腿都发抖”(圈出)。其次,我们觉得船长想到孩子如果掉到甲板上肯定会没命,而孩子无论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都会掉下来,所以孩子已经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再次,船长发现当时海面上风平浪静。如果海面有大浪,让孩子跳到海里会把孩子卷走的。最后,船长认为如果不及时救孩子,他肯定会掉下来摔死,但如果孩子掉到海里,水有浮力,就可能让孩子浮上来。同时,这是一艘环游世界的船,水手们的水性肯定非常好,他们跳到水里肯定能把孩子救上来,所以他马上拿枪逼着孩子跳海。我们组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课文没有把船长的心理活动写出来呢?

围绕画出“船长想法图”的学习主题任务,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表现讨论船长想法的合理性。从学习表现上看,讨论、修改的是“船长想法图”,学生探究的是船长的思维,实则是在用自己的认知经验与文本语境对话:“船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产生这一想法的依据是什么,后果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反复深入阅读课文,联系整个事件中人们的表现、情节的发展以及不断变化的场景思考。讨论修正“船长想法图”的过程,就是学生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在这一活动中,运用数字教材的功能,加之工具的辅助,从初读到细读课文,学生能分层次、有序地开展讨论。学生对信息进行解释,在文本语境、认知语境、情境语境融合的言语交际中完成对自我阅读意义的建构。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经验不断丰富与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品质不断养成的过程。

三、用数字交互助力教、学、评的一致

统编语文教材在三至六年级的每个单元前都增设了导读页,导读页上明确提出本单元语文要素,而单元语文要素又是通过本单元内每一课书后的练习进行细化或问题化。所以,将课后练习转化成学习活动,也能很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这就解决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目标把握不准、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评价随意化的问题。“双减”政策发布后,学科教学要回归学校,回归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课课目标清、任务清。这也是以学为主的课堂追求的目标。

为了帮助教师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数字教材针对课后思考题设计了交互式动画练习。交互动画的设计,既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分层、弹性作业设计,又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业水平表现的追踪、及时诊断和矫正。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将交互动画的使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整合在一起,使交互动画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支撑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教师将交互式动画作为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手段,通过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活动;也有的教师将交互动画作为学习结果的评价,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改进。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忆读书》一课时,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主要发挥数字教材的评价反馈作用,应用生字栏旁的交互动画“汉字拼图”检查学生自主认读生字词语的情况,并应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的“画笔”功能圈画难句、长句,检查学生认读课文语句的情况,达成识字学词、认读课文的基础学习目标。

又如,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阶段,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主阅读中找到的作者的读书经历。当发现学生的交流仅停留在从文中提取碎片化的信息时,教师及时将数字教材中课后思考题旁交互动画的“读书经历时间轴”提供给学生:一是作为学生再次读文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思维支架,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充分发挥交互动画支持学生自主阅读的功能;二是能够利用交互动画把学生对信息的整理、归纳结果呈现出来,实现阅读思维、阅读成果的可视化,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交流。这一过程,既是学生通过交互动画中可移动的“词语块”交流自己的阅读思考、推进深度阅读的过程,又是师生对阅读结果不断评价反馈的过程。“教”助推“学”,教学与评价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在数字环境运用数字教材构建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研究中,我们有收获,有反思。例如,有的教师过于追求科技手段的创新,导致语文课堂的浮躁。其实,语文课堂不管怎么变,都要抓住语文课程的特质,不要让语文课失去语文味。有的教师刚开始使用数字教材,对新技术的掌握有畏难心理,对此,要鼓励和帮助教师使用数字教材,化“负担”为“收益”。同时,使用数字教材时,不能丢掉纸质教材。数字教材的作用在于辅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培养学生对书本的亲近乃至对阅读的热爱,是目前数字教材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要找到数字教材和纸质教材使用的平衡点,做到优势互补。

小学语文数字教材的应用要基于学段目标,立足语文学科特点,结合学情,恰当地做出取舍、调整和补充,创造性地使用。这样才能让数字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