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为经 读写为纬 落实单元整体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下三单元整体教学解读与设计
张邦业
(安徽省太湖县师训科教中心教研室)
运用单元整体教学,落实统编教材编写意图。本文试着以语文要素为经,读写活动为纬,解读并设计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
一、发掘单元教学价值,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1.研读语文要素
该单元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端流露”,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和“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高度契合,指向情感表达——读懂怎样表达以及在表达中实践运用。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指向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阅读,通过有目的地深入阅读,在读懂内容,读出字里行间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体会写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怎样表达情感?其方法隐藏在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当中。
“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指向本单元习作,“选择合适的内容”在本单元所处的高段习作教学中包含着写作立意、选材的教学,“写出真情实感”包含着布局谋篇以及表达方法的教学,其内涵就是“抒情写作”的过程教学。
2.研读单元内容
本单元除单元页外,有精读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以及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匆匆》一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发出深沉的感叹。结合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可以清晰地厘清这篇课文编排在本单元的意图,即为体会作者通过连续问直抒胸臆,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通过化抽象为具象写出时光流逝的踪迹,强化焦灼、无奈与惋惜之情。
《那个星期天》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课后习题与交流平台可见,要求学生于阅读之中体会作者通过融情于事、融情于景、内心独白等写出情感的真实变化的方法。
交流平台通过对精读课文的梳理、反思、提炼,进一步清晰体会两篇课文“怎样表达情感”的,是语境知识的理性提升。
初试身手是在语境知识的示范下,通过同一情境下“好”与“不好”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情的抒写来体会如何写出情感,在对比运用中深化理解,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运用批注和课后习题提示学生体会作者怎样表达情感态度的变化,《阳光的两种用法》通过批注与课后思考题提示学生体会融情于事写出真情实感以及用具体物象串联全文的情感脉络的写作方法。习作例文可以在课前初步读懂的基础上以“下水文”的形式,有选择地出现在作前指导或作后修改的现场。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首先由明亮与晦暗两组不同情感体验的词语呈现,唤醒学生回忆,链接真实生活体验,这里面渗透了立意、选材的指导,后面三段提示语中的第一段就明确了这一意图。提示语第二段“写的时候注意,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渗透了布局谋篇的指导;同时也明确了本次训练重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这一目标如何达成。提示语第三段主要针对作后评价,通过目标明确的评价来审视重点目标是否达成,如何在修改中提升本次习作重点目标指向的写作能力。
3.确定单元目标
结合上述教材的教学解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基础性目标。
①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掌握本单元“藏、挪”等19个生字以及新词。
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展性目标。
①通过对两篇精读课文有目的地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将自己阅读所得与同学交流分享,进一步强化理解,深化认识。
②在同一情境下,能分别用几句话写出心情的“好”与“不好”,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怎样表达情感。
③借助关键词提示,唤醒生活体验,回顾生活经历,借助习作例文示范选择合适内容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星级评价通过自评与互评提升习作在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维度的水平。
二、设计整体教学活动
基于以上对整个单元的解读和目标确定,策划如下四个板块的教学活动:
1.读《匆匆》,体会直抒胸臆。
(1)聚焦开篇,体会连续问直抒胸臆。
在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聚焦课文第1自然段,默读思考:面对美好的春光,作者在思考什么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之情)
追问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样的情感的,引导学生体会“燕子、杨柳、桃花”可以失而复得,而时间一去不复返,在对比基础上运用直接问、连续问来表达深深的惋惜之情,抽象出连续问直抒胸臆的抒写真情实感的方法。
(2)涵咏时间样态,体会具象抒情手法。
时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作者是怎样生动形象地写出时间的样态的呢?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用形象可感的事物“针尖上的一滴水”来比喻抽象的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时间”,抽象出化抽象为具象的表达秘妙。
(3)触摸时间踪迹,仿写内化具象抒情。
日子就这样匆匆而逝,那它是怎样从作者面前溜走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画出时间匆匆而过的句子,圈出写时间溜走的动词。在细读体会中发掘时间流逝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在一个个生活场景里。在对“挪移、跨过、飞走、溜走、闪过……”这些词语的体会中,感受到时间的伶俐、匆忙,转瞬即逝。在此基础上,追问学生,你的时间是怎样悄悄流逝的呢,仿照作者的写法动笔写一写。在仿写中体会表达,在实践中内化化抽象为具象的抒情手法。
(4)紧扣追问体会情感,领会表达技巧。
时间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飞逝而去。面对匆匆而逝的时间,作者对自己的人生有怎样的思考和追问呢?请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向谁提出的?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焦急、不安、惆怅、眷恋、不甘心……)链接作者朱自清的个人成就,作者真的是在人世间白白走一遭吗?他为什么写下这样的文字?结合写作背景进一步深入理解。
(5)整体追问,追寻篇章技法。
课文第一、四段运用了连续问直抒胸臆,二、三段运用了化抽象为具象写出时间的样态、流逝的踪迹,可不可以先写时间样态与流逝踪迹,再一气呵成地追问,或者反过来?引导学生发现行文构思与情感脉络的高度契合以及作者文章布局的精巧。
2.读《那个星期天》,体会叙事、写景抒写情感变化。
(1)默读课文,勾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词句。
图片
(2)细读品味,感悟叙事抒情方法。
聚焦课文第一幅插图,图文对照,细读品悟,体会到作者借助“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具体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3)体会内心独白抒情法。
作者除了通过具体的事例中人物的举动来表达情感,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也能流露出情感。(出示第5自然段内心独白的句子)默读体会并结合一般对话对比领悟作者运用富有儿童情味的内心独白表达心情直接又鲜明。
(4)精读环境描写,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
课文中,作者表面上是在写景物,实际上是在表达人物的心情。像这样的描写,我们把它叫做“融情于景”。有时,因为心情的变化,我们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有了不同。结合描写太阳光线变化的句子,感受作者的心情。
(5)观看视频,迁移运用。
看公益广告《等待》视频,用文字把这几次等待描述出来,试着用上面的方法把小女孩的失望、难过描写出来。在交流展示环节聚焦抒情方法的运用,通过身边的好的范例引导修改,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抒情手法。
3.交流平台深化认知,初试身手运用内化。
(1)读“交流平台”,概括写真实情感的两种方法。
默读,提炼“交流平台”中提示的抒情手法,即一为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二为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进一步合作学习,结合《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中抒发作者情感语句,谈谈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2)初试身手,在对比中体会。
对比阅读教材中的两个语段,体会不同景物体现不一样的情感。由此举一反三,选择一个情境来试着表达“好”与“不好”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4.习作中综合运用,在立意选材中谋篇抒情。
本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主要目标是通过回顾印象最深的感受,理清相关联的事情经过,选择合适的内容清楚地写下来;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恰当选用直抒胸臆、融情于事、融情于景、根据事情的发展写出情感的变化等抒发情感的方法将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让真情自然流露。
习作教学之前,学生熟读习作例文,运用精读《匆匆》与《那个星期天》的方法,结合旁批与文后思考题,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分别怎样表达情感的。在习作教学中根据需要灵活引入教学活动当中,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
具体到教学中,由教材心情分类导图入题,迅速选定自己的“情感体验”,选择的依据是相关联的印象深刻的事件、人或者一段心路历程。然后对事件(人、心路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借助习作例文示范作用,编写写作提纲,勾画重点详写内容,详写内容选定依据表达心情体验的需要。由此,完成文章立意、选材与布局谋篇的教学指导。
接着,重点指导如何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主要手段就是聚焦详写部分,谋划运用怎样的抒情手法来表达情感,可以通过经典语段引路的方法,学生在习作中模仿运用。在指导基础上,出示聚焦写清楚和怎样表达真实情感两个维度的评价星级量表,学生下笔成文(片段)。引导学生对照评价量表自评修改、小组互评完善、全班展评碰撞思维优化。
最后,鼓励学生在片段优化的基础上,按照构思完善成篇。运用指向文章构思、布局、抒情三个维度的篇章评价量表予以自评、互评、展评,修改并发表作品。并在对习作全程进行反思梳理中深化写作认识。
四个板块的学习活动,以语文要素为经,在“体会”与“写出”真情实感的统领下,以读写为纬,由“体会”到“写出”,在“体会”中通过练笔内化理解,在写作中通过阅读经典语段示范,读写融通,相互作用,落实单元整体教学,在“真情实感”这一领域实现了学生言语智能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