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介阅读相比于传统阅读,因其自身优势越来越受到学生青睐,传统阅读也有其特殊韵味继续发挥作用。但传统阅读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难以持续维持学生注意、兴趣不高、教与学相互程度不高。《新课标》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指出,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信息的获取呈现与表达,梳理探究……特点,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内容。
新背景下,如何卓有成效运用这两种阅读方式,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
新媒体教学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赋予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含义。
将文本情景、场景立体呈现,学生能在逼真环境中沉浸性体验,通过视频、图片、声音,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受物理环境影响小,线上教学、网络课程可以即时进行;同屏互动、同屏分享,调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及时掌握学情。
实时收集和呈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电脑完成测试后,大数据反馈给教师总体正确率、错误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学习。
一是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查阅资料,观看他人成功的阅读教学案例,促进自身教学设计完善。
一是文本的多元呈现对学生阅读效果的促进,促进学生的感性直观,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直接体验。
现在批判传统教学的资源主要是教材和教参,限制了教学深化和拓展。
在备课时,教师就能通过新媒体收集、查询、分析文本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从而优化实际教学效果。eg文言教学,学习重点在于通过对字词章法和谋篇布局理解所载之道、所言之志。教师可以将关键词句的名家解释评论整合进教学环节,此外图像、短视频投屏显示等方式也能促进学生理解抽象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字词句篇章的理解和文化审美能力。
新媒体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教师观看教学实录和量化的作业成果,了解掌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态度及生生合作交流情况。
评价主体方面,新媒体能实现多元主体评价,不再是以往单方面的教师评价,而是师生互评。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阅读方式整合下,应认识到,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不可偏废的,应扬信之长,补传统教学之短。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纸质文本的耐心阅读、深入品析、仔细咀嚼,学生沉浸在文本创设的独特情境中,体会作者真挚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思想的启迪。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语言诗意和人性之美,体现了深度审美阅读模式。这也是阅读的追求所在。
这在新媒体阅读教学中容易被忽视,学生可能会陷入感官愉悦,而忽视阅读的审美追求,产生审美惰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抽象、概括,分析情节的前因后果、人物活动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熟悉文本内在逻辑,提升对事物规律的把握。
新媒体阅读方式侧重的是学生的离散思维,思维跳跃性固然重要,但片面的跳跃性会造成学生逻辑推理和理性判断能力的下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电子设备阅读。但是在传统文本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是否在数字阅读环境下同样表现优秀,确是不一定的。
文本的动态性和阅读路径的多重可能性导致很难预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阅读策略。而且问题会随着学生的操作和选择变化。
· 文本超越了静态文字构成,学生进行更复杂的认知活动
在内涵上,相对于纸质文本的线性阅读方式,数字文本中的图画、音像、动画都可以视作阅读的文本。既然文本的内涵扩大,那么认知活动也更复杂。
此外,十分依赖导航、搜索,且在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界面之间切换的能力,还要对信息进行判断是娱乐性文本呢还是可供深入阅读的文本,使认知活动更多变。
受阅读动机、数字素养、界面设计、文本颜色、背景音乐影响,且数字阅读能记录、分析数据信息
学生未必会利用数字进行学习。包括导航素养、内容创作素养、信息鉴别、分享素养。先查找利用内容、再如创作内容、最后是交流内容。
产生阅读“多、快、浅、碎、轻、躁”不利影响,沉溺于快速浏览、降低记忆力量的“浅阅读”,更需要高阶思维。
纸质文本是精心组织、编校而成,质量与可信度有保障,但数字文本需要判断可信度,因此需投入更多注意力,理解过程更复杂。有选择地阅读、有策略地阅读,同时避免干扰。批判性思维更重要
·在知识的深度建构方面的作用,能培养学生理解、反思、评估等阅读素养。
·纸质文本精心组织,可信度高
鼓励学生参与数字交流与分享,eg教师提供阅读材料或学生推荐,再确定时间内师生共读、即时交流,最后公开讨论交流。
明确阅读目的,引导学生独立搜索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有意识关注阅读过程,避免学生遇到“方向感丧失”“认知过负荷”。
学习文献:《跨媒体条件下阅读教学的转变与坚守》、《数字环境下的阅读:特征、挑战与培养路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晚星生):论文研读 | 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公开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微信:yz88601046)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