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入手研究,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简单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它不但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对提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维导图 数学教学 双向能力

引言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工作实践,通过向生介绍思维导图、绘图方法以及它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生对思维导图产生强烈的好奇,再让学生课后上网搜集与思维导图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开阔了眼界的同时,思维导图仿佛成为了一股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无形动力,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借它表达。

自使用新课程教材以来,笔者发现:1.教材上呈现的知识相对简单、知识点的分布比较零散;2.有一些知识点存在于“练一练”中;3.原本要到中学才能接触到的知识,小学就涉及了;4.每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教师只是让学生看看,再做做练习题,这一单元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借助思维导图,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呢?或将成为新时代广大数学教师们要面临的一项基本课题。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它被人们形象地誉为“大脑瑞士军刀”。我们知道,大脑进行思考的语言是图形和联想,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工具,能够将左脑的逻辑、条理、文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和空间等多种技巧合理地调动起来,一起参与到思维和记忆中来。其发明者东尼·伯赞认为:思维导图是一个帮助人们高效处理信息、记录思维过程和思考内容的工具。绘制导图能够记录事情全时态的思考过程。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显示物体与之相互联系的整体结构。

一、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师“教”的问题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一节课40分钟,很多教师活得像没有“持证上岗”的父母,爱学生,便出于本能地用自己惯有的方式教导自己的学生,占用学生的时间。最终导致了教师讲的太多,学生上课时只出了一对耳朵,没有调动学生的其他感官,学生的思维没有觉醒,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没有个性的学生,而教师越教越觉得学生难教……

2.2学生“学”的问题

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到其知识储备以及思维的局限,使得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数学知识结构本身具有连贯性,一旦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出现了断层而又没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日积月累之下必然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所带班级甚至会出现“两级分化”的可怕局面。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兼具现实性和挑战性,并多次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使用形式新颖、多样的思维导图进行联想串想,恢复完整的知识链条和知识结构。那么,怎样借助思维导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自己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和大家分享一二。

二、思维导图助力数学教学的优势

3.1借助思维导图,帮助教师走专业化成长道路

教师专业化成长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它也是教师教育实践中要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新型的课程形态。

笔者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以“玩粘粘球飞镖盘”游戏为切入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后有所悟:原来命中率是一个变化的量,它也是一个变化的表达。在比较哪位同学玩飞镖玩得好时,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引出百分数的必要性和它本身所具有的统计意义。最后,教师再借助由幕布设计的思维导图,使用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式的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虽给学生一种陌生感,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图片

(笔者使用幕布制作思维导图原稿)

基于思维导图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实践来看,采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通过文献综述可知,有效教学的研究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作为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向之一,我们把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分为观察、模仿、自我控制和自主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要从可操作性转化成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思维导图把抽象的思维活动化为极其自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模仿和操作。

3.2借助思维导图,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策略

在整个平面图形中,“圆”作为曲线图形的代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是围绕圆的特征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展开教学的。笔者在教学《圆》这节课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只预习第一课时的内容,而是提倡学生就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手绘出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头脑中先有张“知识地图,”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可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意志品质、学习能力强弱各不相同,对于后进生,教师允许他们就某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在学生进行分层预习、自学、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既满足了优秀生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有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又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优势,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学生想要画出思维导图,就要在仔细研究每个课时的基础上,思考、查看资料,让学生对一个单元都有整体的理解,争取把握每一课时的主要脉络。学生能通过自学,先提取每一课的课时名作为第一分支,再根据每课当中的例题提取出第二分支的内容,提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要不断地添加分支,直至把握住学习的重难点,使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在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有效地形成了学习策略。对于能够完成自学的学生,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外,还要多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

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思维训练,刚一开始,可能会比较费劲,即使教师已经传授过学生如何制作思维导图,也一定会有一些孩子不按要求地完成,会有一部分学生想当然地随便一画,只为应付“官差”;也会有一部分学生按照语文课堂上列知识大纲似地完成导图的绘制,不去管它什么中心图、一级分支、二级分支等格式要求;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推行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理由,允许学生的不成熟、允许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教师的最大价值,不是吗?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5根手指不一般齐。”同一个班的学生总会有做得好的,我们何不适时地放大这些孩子的优点,与他们形成合力,以生带生,从而真正地让思维导图落地生根,让它不断地走进我们的课堂与生活。

图片

(学生作品展示)

3.3借助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知识体系

整理与复习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知识容量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学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始终要求学生按照他的思维方式进行知识的系统性整理,这种单向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无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有些教师在复习时只是把知识从头到尾,按照新课一样再讲授一遍,复习课不是炒冷饭,教师要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有些教师则通过“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复习,我们知道,重复性地劳动是无法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的。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将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把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成外部化的显性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体验探索的过程。我们的课堂应是我(教师)虽在你身旁,但你们(学生)却要自己去探索世界。

笔者在教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第一章《数与代数》时,借助思维导图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采用先扶、半扶半放到放的教学设计过程。先确定一级分支“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以上数的理解,个性化地完成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等内容的创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一连串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的推动下,学生理清了思路,实现了知识的深度融合,轻松地构建了一个直观又严谨的知识网络。复习时,学生只需要看一下思维导图,就能轻松地回想起一个个关键词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如果可以,我们不防操练一批优秀的“小老师”,作为常态课教学内容之一,请他们上台分享自己制作导图的流程以及相关内容,尊重与协同好与学生的关系,多声互动的课堂必然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获得成长。由此可见,思维导图使学生的学习、课堂的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简单化。图片

(学生在展示和讲解自己的作品)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使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灵活调整,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重视思维导图这种形式,而是要对学生有所启发,注重学生应用导图时所迸发的思维,以及知识重组的过程。正所谓“无思维,不教学”课堂要变,教师要改,学生才会有发展。总而言之,教师应巧借思维导图,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制定方案,切实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芸 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思维导图[J]学术期刊 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6,03:50

[2]汤铭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D] 学位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06.6